第六章遗传与变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51
高三生物课时复习计划
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复习目标
1.掌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2.通过“两个实验”的学习,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结论;
3.通过了解以RNA为遗传物质的其他生物,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科学结论。
4.了解DNA粗提取的原理、DNA鉴定的原理。
读读练练
(将以下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逐一研究)
通过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研究,发现哪种物质在遗传上起重要作用?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有哪两类肺炎双球菌?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
说出格里菲思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说出艾弗里的实验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所做的实验及其结论分别是什么。
说出噬菌体的结构,画出噬菌体的模式图。
说出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如何制备出DNA中含有32P或蛋白质中含有35S的噬菌体?
怎样以标有32P或35S的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分析上述4~9题时,投影书本上的图解进行分析)
10.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为什么要“保温”、“搅拌”、“离心”?
11.在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可检测出哪种放射性元素?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
12.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评讲深化
切记:进行生物实验时要有比较实验。
在探索什么是遗传物质过程的实验思路?
两个实验的基本思路相同:即将S型双球菌或噬菌体的DNA与其他成分(特别是蛋白质)分开,然后用各种成分分别单独用于转化实验或侵染实验,再观察各自的遗传功能。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 提出问题 遗传物质究竟是什么?
㈠格里弗思的实验(看书本图,再作“思考”)
1.过程和现象
⑴ R型活菌 + 小鼠→不死
⑵ S型细菌 + 小鼠→死了
⑶ 灭活的S型细菌 + 小鼠→不死
⑷ R型活菌 +灭活的S型细菌 + 小鼠→死了
思考:
R型活菌和S型细菌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R型活菌的基因和小鼠的基因在结构上有什么主要区别?
比较实验⑴和⑵,能说明了什么?
比较实验⑶和⑷,在实验处理有何不同?
如果你是第一次了解格里弗思的实验,那么他的哪一组实验现象你不易理解?
◆ 承上启下:为什么R型活菌 +灭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后,小鼠死了呢?格里弗思进一步作了探究……
2.现象分析(探索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思索加实验)
⑴解剖实验⑷中的死鼠,发现:R型活细菌→S型活细菌
⑵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3.推论:在第四组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进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那么,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
㈡艾弗里的实验(看书本图,再作“思考”)
思考:
● 艾弗里在探索转化因子时,其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
1.过程
⑴ 蛋白质 + R型细菌→不转化
⑵ 多糖等 + R型细菌→不转化
⑶ DNA + R型细菌→转化
⑷ DNA + 水解酶 + R型细菌→不转化
2.结论:转化因子是DNA
思考:
如果艾弗里省略了实验⑴、⑵,对实验结论会产生争义吗?为什么?
艾弗里通过上述实验⑴到⑶,找到了转化因子是DNA,但为什么又设计了实验⑷?
小结:
体内转化:
体内转化:
R型活细菌 +灭活的S型细菌 —→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了
体外转化:
S型活细菌
蛋白质 多糖等 DNA DNA水解物
分 别 与 R 型 活 细 菌 混 合 培 养
R R R S R
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㈠实验过程(两组实验作比较)
第一组(用蛋白质中标有35S的噬菌体感染细菌)
⑴实验过程
①培养含35S的细菌
②制备含35S的噬菌体
③噬菌体感染细菌
(混合——→保温——→搅拌——→离心——→检测)
⑵实验现象
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
思考:
35S标记在噬菌体的哪种成分上?为什么只能标记在噬菌体的这种成分上?
实验中为什么要搅拌?
离心的目的是什么?
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这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沉淀物中还有很低的放射性?
直接在含35S培养基和32P培养基上培养噬菌体,能否获得成功?为什么?
第二组(用DNA中标有32P的噬菌体感染细菌)
⑴实验过程
①培养含32P的细菌
②制备含32P的噬菌体
③噬菌体感染细菌
⑵实验现象
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思考:
32P标记在噬菌体的哪种成分上?为什么99%的32P标记在这种成分上?
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这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上清液中还有很低的放射性?
从上述实验现象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