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 牛的遗传改.ppt

发布:2017-06-16约3.37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知识要点: 我国牛的选育改良现状 我国牛的育种方向 牛的选种选配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 代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 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 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肉牛的改良现状 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 西门塔尔、夏洛来、 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 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 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 辽育白牛等3 个专 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 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 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发打下了基础。 中国西门塔尔(母) 新疆褐牛 三河牛(母) 兼用型品种: 夏南牛 延黄牛 辽育白牛 肉用型品种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 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 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水牛品种和12个牦 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 种资源方面 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 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 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 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 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 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 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 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 1500多万剂。经 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 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 服务体系建设。 (—)黄牛的育种改良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先后从国外引进乳用荷斯坦牛、乳用兼用西门塔尔牛、肉用夏洛来、利木赞、抗旱王等十多个品种公牛改良我国黄牛。杂交使中国黄牛从单一役用向着乳、肉、役兼用方向发展,杂交改良效果十分明显。 杂交 初生重提高(%) 18月龄体重提高(%) 36月龄体重提高(%) 组合 公 母 公 母 公 母 西杂 黑杂 短杂 夏杂 68.38 50.80 29.98 58.00 68.62 51.07 25.92 61.00 9.51 11.8 8.5 ___ 29.01 39.07 24.67 __ 6.96 7.40 3.38 __ 27.48 23.60 37.37 __ 牦牛是生长、繁衍在海拔3000m以上特殊生态环境下的稀有牛种。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可选用乳、肉性能好的黄牛品种与牦牛杂交,利用杂交优势提高乳肉生产力 普通公牛×母牦牛 公牦牛×母黄牛 ↓ ↓ F1 真犏牛×牦牛 F1假犏牛×牦牛 ↓ ↓ F2 阿果牛 F2 牦渣 我国水牛是一种以役用为主的沼泽型水牛,乳、肉用性 能和经济效益都很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牛将由役用 转为乳用、肉用或兼用的方向发展。 我国于1957年和1974年分别引进了印度的摩拉水牛和巴基斯 坦的尼里-拉菲水牛后,水牛科技工作者先后进行了二个品间的二 元杂交和三个品种间的三元杂交共8个杂交组合的试验,其中二个 品种杂组合是:用摩拉水牛作父本的摩杂一代、摩杂二代水牛,用 尼里-拉菲水牛作父本的尼杂一代、尼杂二代水牛;三个品种杂交 组合是:用尼里-拉菲水牛作父本摩杂一代或摩杂二代为母本杂交 的后代,即三品杂水牛;三品杂交水牛自群繁的后代,即三品杂互 交子一代水牛。在对它的生长发育性状、繁殖性状、抗病力性状、 产肉产奶性状等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二代水牛能 够迅速提高其乳肉生产性能的遗传进展;三品杂和尼杂二代水牛的 泌乳性能达到尼里-拉菲水牛和超过摩拉水牛的泌乳水平,产肉性 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他性状表现良好,因此,这二个杂交组 合是目前最好的杂交组合 (一)牛的选种 选种就是要从牛群中选出最优秀的牛作种用,使其在优越的条件下 大量繁殖后代,达到提高牛群产奶、产肉性能及健康水平的目的。 (1)、选择与选种:选择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前者指随着自 然环境条件的变迁,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一种选择方式。后者 则是根据人们需要,对家畜进行选择,即选种。 (2)、选种的实质和作用:牛的经济性状基本上都属于数量性状 ,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这些基因都能影响经济性状的表型值,具有 累加作用。通过选择可以积累高产基因,在后代中得到变异与提高 ,选择对家畜性能的影响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R------ 遗传进展 h2------遗传力 S-------选择差 遗传进展、遗传力、选择差在实践中的应用 选择差愈大,遗传进展愈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