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氏文通》新评.pdf

发布:2017-03-30约7.8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李宇明.语法研究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91-503. 原载《古汉语研究》,1993(4):33-36. 《马氏文通》新评 李 宇 明 马建忠是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他为“探夫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未宣之秘奥,启其缄,导 后人以先路”,①为了中华民族“能自群,不为他群所群”②,“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③之功, 著就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巨著《马氏文通》。 自 1898年《文通》问世以来,可谓是“忆了千千万,恨了千千万”,④有毁有誉,有破 有继。毁破者和继誉者虽然态度相反、作法迥异,但是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认为《马 氏文通》单纯地机械地模仿西文葛郎玛。甚至有人把《马氏文通》问世以后大约三四十年的 时间称为“模仿时期”,把《马氏文通》视为模仿西洋文法教科书的代表。⑤但是近些年来, 人们在深入研究《马氏文通》的基础上,站在中国语法学史和当代语言学的高度,开始对《马 氏文通》的所谓的“模仿”进行公允的评价。⑥人们要问:《马氏文通》果真是“单纯地机 械地模仿”吗?“模仿”就绝对是缺点吗?回答这些问题,既直接关系到对《马氏文通》价 值的认识,关系到对中国语法学史上一些重要著作的评价,同时,对今天的汉语语法研究也 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试图对此发表一些陋见。 一、传统语文学的集大成者 从《马氏文通》问世算起,汉语语法学才有 90余年的历史;但是,在此之前关于汉语 语法的研究和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浩如烟海的经传子集及其疏注当中,在许许多多的字 书、辞书、韵书及论文、论诗的著作当中,都或多或少、或粗或细地涉及到语法问题,甚至 自元以降还出现了多部专论虚字的宏著巨制。传统语文学虽然对于语法研究是只鳞片爪的、 不成系统的、不大自觉的,但是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宝贵财富,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 反映了汉语的一些特点。 马建忠虽自谓是“仿葛郎玛而作”⑦,但葛郎玛并非《马氏文通》之独源,传统语文学 亦是它的一个重要源头。打开《马氏文通》细细研读,几乎处处可见对古人研究成果的鉴借, 可谓集传统语文学之大成。其主要表现是: (一)几乎参阅了所有的古文献中涉及语法的论述 据粗略统计,《马氏文通》直接点出篇名或作者的就有数十种,例如《易经》、《说文》、 《释名》、《尔雅》、《通雅》、《文心雕龙》、《学记》、《颜氏家训》、《韵会》、《博雅》、《六书 故》、《玉篇》、《增韵》、《经典释文》、《广韵》、《复杜温夫书》、《广雅》、《日知录》、《经传 释词》、《助字辨略》、《集解》、《要用字苑》等,还有大量的古书疏注、集解。但从《马氏文 通》对字句的阐述来看,马氏参考的前人成果远比此多。 (二)袭用或变用前人的语法术语 《马氏文通》所用术语,许多都可在古文献中找到它的身影。比如实字、虚字的区分。 据考,宋代周辉《清波杂志》已有关于实字虚字的记述:“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 ① 《马氏文通·序》。 ② 《马氏文通·后序》。 ③ 《马氏文通·序》。 ④ 陈望道《“一提议”和“炒冷饭”读后感》,见陈望道(1940,P13)。 ⑤ 见陈望道《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序》。 ⑥ 见吕叔湘、王海棻(1984)、许国璋(1991)、龚千炎(1987)、邵敬敏(1990)等。 ⑦ 《马氏文通·例言》。 惧闲聊斋供稿 1 李宇明 《马氏文通》新评 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宋代王观园的《学林》、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也都提到虚 字,元代有卢以纬的《语助》,清代出现了伍兆的《虚字浅解》、张文炳的《虚字注释》、朱 孔彰的《经传虚字义说》、丁守存的《四书虚字讲义》、课虚斋主人的《虚字注释》、吕坚的 《虚字浅说》、谢鼎卿的《虚字阐义》、邹丽中的《虚字赋》、俞越的《虚字注解备考》、袁仁 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数十种论述虚字的著作。《马 氏文通》的虚字实字之分,显然是以传统语文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这两个术语也采 自成说。 再如“句”和“读”。汉代何邵公的《公羊传序》:“讲颂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 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唐代天台沙门湛 然的《法华文句记》对句、读给予了较明确的解释。《马氏文通》变用句、读这两个术语作 为基本的语法概念。 此外,像“动字”、“静字”、“助字”、“假借”、“重言”、“倒文”等,也都是借用传统的 术语。当然,《马氏文通》在借用这些术语时,对其内涵和外延也往往有创造性的变更。 (三)引古作证 《马氏文通》在论述某一观点时,引用古论作证更是常见。例如: (1)《文心雕龙》有云:“位言曰句。”盖句读所集之字,各有定位,不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