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CH04.ppt

发布:2017-06-13约6.54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9.1 研究平面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一、分析目的: 1、确定运动副反力 2、确定维持机构作给定运动所需的平衡力和平衡力矩(可以是驱动力,驱动力矩或阻力、阻力矩) 二、作用在构件上的力的种类 1、驱动力——驱使机械产生运动的力,作正功 2、阻力——阻碍机构运动的力,作负功 1)有效阻力——工作阻力,其所作功为有效功或输出功 2)有害阻力——非工作阻力,其所作功为损耗功 3、运动副反力——切向反力,法向反力,总反力 4、重力——作用在构件上的地心引力 5、惯性力——虚拟在作变速运动构件上的力 9.4 不考虑摩擦力的机构力分析 一、动态静力法的应用及静定条件 1、先对机构起先运动分析,确定在已知的构件位置时各构件的惯性力和惯性力偶矩,并将它们及其他已知外力和力矩加在相应的构件上。 2、从已知的驱动力或生产阻力所作用的构件开始,对外力全部已知的一个构件或一级构件计算其运动副反力。 3、最后计算平衡力及其所作用的构件的运动副反力。 构件组静力平衡条件 : 即符合杆组条件(自由度为零的运动链)的构件组即符合静定条件。 *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4-1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和方法 §4-2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4-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4-4 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 §4-5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 返回 与其作用点的速度方向相同或者成锐角; §4-1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和方法 1.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1)驱动力 (2)阻抗力 驱动机械运动的力。 其特征: 其功为正功, 阻止机械运动的力。 其特征: 与其作用点的速度方向相反或成钝角; 其功为负功, 称为阻抗功。 1)有效阻力 2)有害阻力 其功称为有效功或输出功; 称为驱动功 或输入功。 (工作阻力) (非生产阻力) 其功称为损失功。 此外还有:运动副反力、 重力 、 惯性力。 2.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及方法 (1)任务 确定运动副中的反力 确定平衡力及平衡力矩(阻力或阻力矩 动力或动力矩) (2)方法 静力分析 动态静力分析 图解法和解析法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2/2) §4-2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1.一般力学方法 以曲柄滑块机构为例 (1)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如连杆2) FI2=-m2aS2 MI2=-JS2α2 可简化为总惯性力FI2 ′ lh2=MI2/FI2 MS2(FI2)与α2方向相反。 ′ A B C 1 2 3 4 A B 1 S1 m1 JS1 B C 2 S2 m2 JS2 C 3 S3 m3 FI2 MI2 lh2 aS2 α2 FI2 ′ (2)作平面移动的构件(如滑块3) 作变速移动时,则 FI3 =-m3aS3 (3)绕定轴转动的构件(如曲柄1) 若曲柄轴线不通过质心,则 FI1=-m1aS1 MI1=-JS1α1 若其轴线通过质心,则 MI1=-JS1α1 FI3 aS3 C 3 A B 1 aS1 S1 α1 FI1 MI1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2/5) 是指设想把构件的质量按一定条件集中于构件上 某几个选定点上的假想集中质量来代替的方法。 2.质量代换法 质量代换法 假想的集中质量称为代换质量; 代换质量所在的位置称为代换点。 (1)质量代换的参数条件 代换前后构件的质量不变; 代换前后构件的质心位置不变; 代换前后构件对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不变。 这样便只需求各 集中质量的惯性力,而无需求惯性力偶矩, 从而使构件惯性力的 确定简化。 (2)质量动代换 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质量代换称为动代换。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3/5) 如连杆BC的分布质量可用集中在B、K两点的集中质量mB、 mK来代换。 mB + mK= m2 mB b= mK k mB b2+mK k2=JS 2 在工程中,一般选定 代换点B的位置,则 k= JS 2 /(m2b) mB= m2k/(b+k) A B C 1 2 3 S1 S2 S3 m2 K b c k mk mB mK= m2b/(b+k) 代换后构件惯性力及惯性力偶矩不改变。 代换点及位置不能随意选择,给工程计算带来不便。 动代换: 优点: 缺点: 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