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荧光光谱法去磷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对于稀溶液,当? bc0.02时: IF----荧光强度 ?F-----荧光量子产率 b--吸收光程 ?--摩尔吸光系数 C--荧光物质浓度 当I0一定时, 2.5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 低浓度时,荧光强度与物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高浓度时,由于自熄灭和自吸收等原因,荧光强度与物质的浓度不呈线性关系 2.5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相比,其灵敏度可高出2-4个数量级,其检测下限通常可达0.1~0.001 ?gcm-3。 原因? * 2.5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2)单组分的荧光测定 直接测定法:适用于有荧光的物质 间接测定法:适用于不发生荧光,或荧光量子效率很低物质。 利用化学反应使非荧光物质转变为荧光物质; 例:甾族化合物,经浓H2SO4处理后,使不产生荧光的环状醇类结构改变为能产生荧光的酚类结构。 荧光猝灭法,若被测物质具有荧光猝灭剂的作用,可测量荧光强度的降低来测定该荧光物质的浓度。 例:硼砂对姜黄素的荧光强度有显著的淬灭作用,可用于测定食品中的硼砂。 * 2.5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无机化合物 金属离子与有机试剂形成荧光配合物后;可测量约60多种元素。 铍、铝、硼、镓、硒、镁、稀土常采用荧光分析法; 氟、硫、铁、银、钴、镍采用荧光熄灭法测定; 铜、铍、铁、钴、锇及过氧化氢采用催化荧光法测定; 铬、铌、铀、碲采用低温荧光法测定; 铈、铕、锑、钒、铀采用固体荧光法测定 * 2.5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几种常用的荧光试剂 试剂 测定的元素 安息香 B, Zn, Ge, Si 2,2’-二羟基偶氮苯 Al, F, Mg 2-羟基-3-萘甲酸 Al, Be 8-羟基喹啉 Al, Be 有机化合物 脂肪族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较为简单,本身能发荧光的很少,一般需要与某些试剂反应后才能进行荧光分析。 芳香族化合物因具有共轭的不饱和体系,多数能发荧光;可直接用荧光法测定。对于具有致癌活性的多环芳烃——荧光分析法是最主要的测定方法。 为提高测定的灵敏度,有时也将芳香族化合物与适当试剂反应之后进行测定 可测定结构复杂的大量有机物质,如:各种维生素、叶绿素、氨基酸、蛋白质、酶和辅酶以及各种药物、毒物和农药等。 例: 3,4 – 苯并芘为强致癌物质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不完全燃烧以及吸烟、焚烧垃圾都会产生3,4 – 苯并芘,汽车尾气也是主要来源 食品加工过程也会产生3,4 – 苯并芘,尤其是烟熏、油炸、烘烤食品 分析测定:用环己烷将3,4 – 苯并芘从试样中提取出来,用碱将提取液的脂肪类物质皂化,然后用色谱法分离纯化,用95%C2H5OH稀释,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相对荧光强度进行定量 ——又称核黄素,是一种生长促进剂,常存在于动物肝脏、肉类、蛋黄、豆类、花生、蘑菇和海藻中, VB2易溶于强酸或强碱性溶液。 在低浓度情况下,I= KC,I与C呈线性关系,在pH6~7荧光最强 在430~440nm蓝光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 ? em = 535 nm下测 I ,用标准曲线法测定 维生素B2 待测物 试剂 λ exmax λemmax 测定范围 ppm 丙三醇 苯胺 紫外 蓝色 0.1~2 糠 醛 蒽酮 465 505 1.5~15 氨基酸 氧化酶 315 425 0.01~50 维生素A 无水乙醇 345 490 0~20 蛋白质 曙红丫 紫外 540 0.06~6 肾上腺素 乙二胺 420 525 0.001~0.02 青霉素 α-甲氧基-6-氯-9-(β-氨乙基)-氨基氮杂蒽 420 500 0.0625~0.625 玻璃酸梅 3-乙酰氧基吲哚 395 470 0.001~0.033 胍基丁胺 邻苯二醛 365 470 0.05~5 四氧嘧啶 苯二胺 365 485 10-4 * 2.5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2)单组分的荧光测定 定量方法可采用标准曲线法。 首先测定一系列的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绘制荧光强度—浓度标准曲线,再测量试样的荧光强度,从而求得其浓度。 1. 荧光定量分析 * 2.5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3)多组分的荧光测定 利用荧光物质本身具有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实验时可以选择任一波长来进行多组分的荧光测定。 若二组分的荧光光谱峰不重叠,可选用不同的发射波长来测定各组分的荧光强度; 若二组分的荧光光谱峰相近,甚至重叠,而激发光谱有明显差别,这时可选用不同的激发波长来进行测定。 Al3+—8-羟基喹啉配合物的氯仿溶液 ? ex =365nm ? em=520nm Ga3+—8-羟基喹啉配合物的氯仿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