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多年来沿用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显然已滞后于社会和国际化对人才的需求。在新形势下,研究生应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较高的语言应用水平。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为核心,修订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重新设置英语课程,改进评估方式,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国际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4)02-0130-04
自从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以来,英语就成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由于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教育部并没有颁布指导性的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评估方式等均没有制订统一标准,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走上正轨,教育部于1983年出台了《研究生外国语学习和考试的规定》(试行草案),对外语学习要求、教学方法、学位课程、考试方法等做了相应规定,通过读、写、听、说、译等综合技能训练帮助研究生掌握一门外国语,着重培养他们以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为主,正确理解、熟练运用外国语的实际能力。尽管这不是一份比较全面的教学大纲,但该规定对规范研究生的外语学习和考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1992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提出了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用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显然,大纲中对培养目标的界定比1983年的规定(试行草案)更为具体明了。遗憾的是,从那以后,教育部再也没有出台过新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三十多年来,研究生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迄今为止,我国在校研究生已近50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万人,预计到2020年,研究生数量将达到200万至260万人。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起点和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一、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公共英语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根据网上公布的信息,大多数高校研究生阶段的英语课程设置仍以精读为主,听力为辅,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本科没有大的差异,所以很多学生觉得研究生阶段学英语和本科阶段学英语并没有多大区别,因此无法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以东南大学为例,该校每年硕士和博士生的招生人数已达3300多人,几乎接近于本科招生规模,但多年来,英语课程基本上还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延伸,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含学术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等,外加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英语电影欣赏、英美文学作品选读等选修课程。研究生英语教学部虽然也组织部分教师编写了一些听说和读写译教材,但教材选用、教学内容、课程考试考核等环节均由教师自主决定,没有严格的统一规定。唯一能统一的是所有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学位英语考试,考试内容还是传统的阅读、听力、写作和翻译等语言技能。这样的教学和测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阻碍了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其改革力度滞后于大学英语教学呢?主要原因如下:
1.教学大纲没有及时更新。从1992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国内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对研究生的英语能力的需求也有了相应的改变,但教育部再也没有发布新的教学大纲或修订已有的教学大纲,原有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明显滞后,已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各高校由于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新大纲的指导,必然会各行其是,大部分高校仍然以1992年大纲为主要参考依据确定教学要求。与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形成对照的是,教育部于20世纪80年代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90年代进行了修订,之后作为补充发布了课程要求及修订版,始终因应形势的变化。
2.没有合理地进行分级、分层次教学。研究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各不相同,有的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有的甚至已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报考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但部分学生可能还达不到四级要求。尽管都已通过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别较大。如果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不同英语层次,坚持按自然班开设课程,统一教学内容和进度,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其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整体提高。
3.培养目标滞后。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研究生入学时的英语能力比过去有了明显的进步,社会对研究生的英语应用技能也有了新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