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物生物学:9环节动物门-真体腔分节的动物.pdf

发布:2020-10-31约1.34万字共5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节环节动物门(Annelida ) ——真体腔分节的动物 进化地位 刚毛与疣足; 体壁 生物学特征 消化系统; 结构与功能 闭管式循环系统; 后肾排泄系统; 主要类群 链状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 系统发生 多毛纲 寡毛纲 蛭纲 1.环节动物门-进化地位 1.1 同律分节 1.1.1 体节概念 分节(metamerism )动物的身体沿纵轴方向分段。每 段即为一个体节。 每个体节内可容纳各种器官,特别是消化、排泄、生 殖和神经等。 体节有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 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个重要标志。 分节是特化的开始。 1.1.2 分节类型 环节动物的分节现象为同律分节(homonomous metamerism )。 除体前端2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名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 此为同律分节。如环节动物蚯蚓、沙蚕等。 节肢动物的分节为异律分节(heteronomous metamerism )。 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 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 异律分节为机体分部和生理分工提供了可能。 1.1.3 分节现象 分节表现在两个方面: 形态上: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 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 内部器官: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 复排列的现象。 分节的趋势是不分节→分节→分节逐渐消失。 体节的数目因种而异(几节到几百节)。 1.1.4 分节意义 增强了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促进动物体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 体节再进一步分化,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 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 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 中有着重要意义。 1.1.5 分节起源 分节现象的起源可能由低等蠕虫的假分节 (pseuometamerism )逐渐演变形成。 假分节动物的消化、生殖等内脏器官成对按体节重复 排列, 当动物体作左右蠕动时,于各器官之间的体壁处产生 了褶缝, 以后在前后褶缝分化出肌肉群,于是形成了体节。 1.2 真体腔 1.2.1 真体腔概念 真体腔动物是指体壁与消化道之间具由中胚层包围而成的体腔的 动物。 真体腔(coelom )又称次生体腔(secondary coelom )位于体壁 中胚层之间。在进化史上比原始体腔出现的迟,故叫次生体腔或 真体腔。 从动物的系统发生上看,真体腔的出现比假体腔(原体腔)晚。 端细胞法形成,裂开形成体腔。 1.2.2 真体腔结构 肠系膜 肠壁体腔膜 真体腔 体壁外胚层 体壁中胚层 脏壁中胚层 体壁体腔膜 不仅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 层形成肌肉组成体壁。 肠道出现肌肉层(即脏壁 中胚层)。 具体壁体腔膜和肠壁体腔 膜(中胚层形成的)。 体腔内出现循环、排泄、 生殖等器官,并由肠系膜 固定。 有孔与体外相通。 1.2.3 真体腔形成的意义 结构上的进步 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