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选考第一轮复习 必修1 经济生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
社会的经济建设;?? “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总体小康的表现
(1)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总体小康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3、全面小康的目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⑵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②.就业更加充分。
③.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④、社会保障全面覆盖,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⑤、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提示】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并非轻而易举,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是继续消除贫困的阶段,是由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的阶段,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不是全国同时同步实现小康社会。
(2)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发展,即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思维拓展】 正确认识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绿色GDP。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它是世界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
(2)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说,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如果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保护,那么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如果及时地采取必要的措施,则可使经济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能为污染治理提供物质基础。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思路,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牛刀小试◆; ;(2)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要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要求:①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②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③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特别提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求:①统筹城乡发展、②区域发展、③经济社会发展、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⑤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牛刀小试◆;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思维拓展】 正确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考点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