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中国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的共同之处及评价 材料三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各提出怎样的思想观点?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抨击了君主专制;材料二顾炎武指出集权导致混乱,主张分天子之权;材料三中“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表明王夫之反对家天下和世袭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及评价 (1)共同之处: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2)评价:积极: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对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局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各家的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道家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名家主要是研究名辩,即逻辑问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它们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三个主要的认识领域。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绝没有出世的思想,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百家争鸣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从春秋末年到秦灭六国300年的时间里,各家学说互相争鸣,互相吸收融合,不断丰富,不断深入,形成了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最后,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采纳著名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 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以“仁”为核心的社会 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三、道家的“无为”思想 含义:顺其自然,反对人的主观追求,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济世致用的儒生,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的隐士,主张无为不争,少思寡欲,绝学弃智,以恢复人类和社会的原始质朴状态。 (1)老子的“无为”思想:(天人合一思想) ①有为的本质是“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②无为无欲才能无失不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