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2009年中考数学试卷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77 期
(总第725 期)
宝鸡市金台区教研室编 2009年10月20日
2009年中考数学试卷分析
金台区教研室 李丹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09年中考数学试题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数学学科特点,整卷试题设问简明严谨,语言流畅,图形美观,布局合理。试卷试题的展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呈梯状缓慢上升,且前面为后面作下铺垫,既照顾了大多数同学,又不失选拔性,整卷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试题呈现方式多样:有文字、数字、表达式、图形、图象等。
二、试卷的结构
试卷分为两卷,第l卷是选择题(客观题),第Ⅱ卷是填空题和解答题(主观题),其中解答题包括运算、作图、证明、探究题等。第Ⅱ卷最难题难度约为0.11,最易题难度约为0.95,二卷整卷难度约为0.56。
(一)题型与题量
2009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数学试卷结构表
题
型 题
数 总
分 比
例 数与代数
题数 分值 总分 空间与图形
题数 分值 总分 统计与概率
题数 分值 总分 综合与实践
题数 分值 总分 第Ⅰ卷 选择 10 30 25% 4 3 12 4 3 12 2 3 6 第Ⅱ卷 填空 6 18 15% 3 3 9 3 3 9 解答 9 72 60% 3 23 3 22 2 15 1 12 12 综合
指数 三 25 120 37% 36% 17% 10% (二)内容覆盖
试题涉及了初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其所占分数的百分比与它们在数学教学中所占的课时比大致相同,知识点覆盖在85%以上。
(三)试卷的难度分析
试卷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突出了选拔功能。试卷不但考查了学生初中阶段应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以及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等过程的考查,体现了数学的教育价值。试题的难易比设计为3:3:3:l,即容易题约占30%,较易题约占30%,稍难题约占30%,难题约占l0%,符合命题要求。
三、试题特点
1.试题取材科学合理,整卷呈现形态比较平和,题目设计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展示。
2.试题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对初中学段基础内容的全面考查,突出考查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某种形式的数学活动。
3.加强了对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3.注重学科内综合,关注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又关注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4.既注重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数学素养的考查,又加强对数学活动和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考查。
5.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
6.体现课改创新精神,精心设置压轴题,给每一个学生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四.学生答卷情况:
第Ⅱ卷共包括两道大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整卷题目设置难易适中,符合新课标与中考说明的要求。知识考查比较全面,既注重基础,又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试题布局合理,由易渐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填空题共包括6道小题,每题3分,满分18分,学生平均得分约为10分,最高分18分,最低分0分。
11题:本题考查了实数运算,具体涉及到绝对值和幂的运算,准确率可达80%左右。
12题: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得分率比较高,存在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学生没有带单位“ °”。
13题: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这是一道很基础的题目,得分率也比较高。
14题:本题考查了梯形的面积,渗透了简单的三角函数知识,得分率在50%左右。
15题:本题是一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商品打折的问题,得分率约为60%。
16题:本题是一道考查三角形相关知识的综合题目,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学生的得分率比较低,约为20%。
解答题共包括9道题目:
17题:本题考查的是分式方程的解法。学生解题方法灵活多样,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去分母),二是利用比例的性质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去解,再验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忘记检验,还有个别学生对解分式方程中的去分母这一环节概念不清,导致失分。此题满分为5分,学生平均得分3.5分,最高分5分,最低分0分。
18题: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此题解法灵活,考查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解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线段相等,二是利用相似三角形来证明线段相等,三是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来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