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伶官传序 公开课教案.doc

发布:2018-11-24约1.7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伶官传序》一、导李清照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 、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本文的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翻译 (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 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作者提出一个论点呢?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呢? 明确:庄宗如何得天下失天下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写的。 ???(二)第二段注释,明确: 908年,受三矢,继父遗命。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翻译。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行文到第段,已得似乎可以结束了翻译 明确:首先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可以扣住题目。 ??? 其次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身死国灭。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现实的针对性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回顾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明确: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五、课堂小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迁移训练 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这些道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帮助?你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然后写一篇500字的心得体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