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九章 心理健康与教育.ppt

发布:2017-11-20约3.38千字共7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孤僻不合群 主要表现为: 不爱社交,喜欢一个人独处,固执己见,爱钻牛角尖,小心眼等。 他们自己也感到苦闷,因此又出现情绪容易激动或暴怒。 四、心理健康在教育上的意义 心理健康能促进儿童身体健康的发展 四、心理健康在教育上的意义 预防心理疾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心理健康在教育上的意义 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健康 良好心理状态 内在潜力发挥 学习效率提高 心理不健康 不良情绪 抑制智力活动 学习成绩下降 四、心理健康在教育上的意义 心理健康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被救出的孩子向解放军叔叔“敬礼”,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中国为之动容…… BACK 第二节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 二 心理不健康层次 的划分 中小学生常见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角色模糊 人际应激 职业发展 组织结构 家庭与工作 技术应激 工作压力 环境压力 噪音污染 空气污染 过度拥挤 社会压力 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 剥夺个性的发展 A类型行为模式 高血压人格 抑郁型人格 敏感型人格 酒精型人格 人格因素与压力 缺乏相互独立 缺乏交流沟通 缺乏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压力 一、心理不健康层次的划分 轻度心理疾病 轻微心理失调 严重心理疾病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一、心理不健康层次的划分 第一层次能从事正常的活动,只是有些 轻微的心理不健康倾向,如自卑、焦 虑、抑郁、嫉妒等。虽然对个人的活动 效率和个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影 响,但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自我调节加以 消除,只是往往不引起重视。 一、心理不健康层次的划分 第二层次主要包括各种神经官能症(简称神经症),属于此层次的人,常患有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等。这些人虽然能够维持正常活动,但已受到明显的干扰影响,并表现出偏常行为,需要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焦 虑 症 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无故担心将要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而反复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 第一,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 第二,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 第三,它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 恐惧症(恐怖症) 是对某一特定的物体、活动或处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而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的一种神经症。 临床表现为: 处境恐惧:人群聚集恐怖、广场恐怖、过桥和越马路恐怖、进校恐怖等。 社交恐怖:赤面恐怖、注目恐怖等。 物体恐怖:动物恐怖、血液恐怖、不洁恐怖等。 强 迫 症 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 临床表现: 强迫观念: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等。 强迫动作:强迫洗涤、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性动作等。 抑 郁 症 抑郁症的临床“六无”症状,即无趣、无望、无助、无动力、无价值、无意义。 抑 郁 症 无望 无趣 无动力 无意义 无助 无价值 抑郁 抑 郁 症 无趣是原来的兴趣显著减退或丧失;如打球、唱歌等变的索然无味,享受不到生活的兴趣。 抑 郁 症 无望是对未来不抱希望,前途可谓一片灰暗; 抑 郁 症 无助是感到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似乎落到了万丈深渊之中,既无力自拔,也不能借助他人帮助; 第九章 心理健康与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三节 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其培养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卫生运动的由来与发展 二、健康的概念 三、心理健康的概念 四、心理健康在教育上的意义 一、心理卫生运动的由来与发展 1908 美国的比尔斯:《一颗自我发现的心》,唤起了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重新审视。 1909 在纽约成立了“美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1930 “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 成立 建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 1948 出版“心理卫生季刊”杂志 1917 1908 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比尔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 1949 世界卫生组织总部设立心理卫生处 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1936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 中国心理学会天津大会准备重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979 山东泰安市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985 一、心理卫生运动的由来与发展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的,原意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与疾病。 BACK 二、健康的概念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又做了新的补充,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健康的概念 1997年:健康新内涵——生殖健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