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重点区域经济学重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区域经济学重点:(老师给09国贸划的重点)
古典区位理论:它是区域经济学的第二个来源,或者说区域经济学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使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了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韦伯基本框架(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运输区位论:胡佛运输成本由线路运营费和战场费用构成。(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即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基本要点(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他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埃德加·胡佛提出的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自然资源的定义: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稀缺性和区域性。
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纯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型;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资源缺乏型。
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再生性、社会性
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的,具体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投入高效率产业、投入高效率地区);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均衡增长理论:低水平增长的描述理论(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纳克斯认为造就需求;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
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连锁反应: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网络型模式
判定产业部门的兴旺或衰落的方法:按照产业部门的增长率进行判定(发展部门,成熟部门,衰退部门);英国地理学家埃斯塔尔考察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和工业部门在国家工业中的比重,对各部门进行评分(兴旺部门,停止部门,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具有内在本质差别的两个概念,增长注重量的增加,发展的核心是质的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会规律性的经过6个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合以农业为主,绝大部门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层显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性。
三次产业的划分:科林克拉克。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得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
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