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3.5.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航空遥感与航空像片 * 航空遥感是以飞机、气球等飞行于大气层中的飞行器作为遥感平台的遥感。 航空遥感获取地面信息的方式有摄影方式和扫描方式两种。目前航空遥感仍以摄影方式为主,它所获取的地面影像称为航空像片。 一、目视判读方法 1. 主要原则 进行航空像片判读时,应遵循下列原则:先整体后局部,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的原则。 3.4 航空像片目视判读工作方法 (1)所谓先整体后局部就是首先要对研究区域的背景、条件进行粗略的总体观察。如区内出露的是什么岩石、构造、土壤、植被、河流、地貌及山脉等总体情况,了解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岩石与土壤,土壤与植被,土地利用状况等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对全区的可解译程度做初步分析,哪些地区较易判读,哪些地区较为困难;有哪些问题要在详细判读时予以注意和总结等等,然后再去分析各个局部。 (2)所谓从已知到未知。已知是指判读者所熟悉的地区,对那里的地质地理情况有一定深度的了解,解译起来比较有把握。未知是指图象上的影像显示,还不能确切地知道它们反映的是什么信息。当然已知和未知是相对的,通过已知和未知的对比,从而认识了未知,这个未知也就转化成了已知,利用信新的已知又可以判读相邻地区的类似影像。 (3)先易后难的原则是一个逐步积累判读经验的过程,先易后难包括判读时可先“山区后平原”,“先陆地后海洋”,“先裸露区后掩盖区”,“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局部”等种种入门过程。 一、目视判读方法 2. 判读方法 有三种判读方法: (1)直接判定法 对于像片上影像特征比较明显的地物,通过直接判读即可判定地物的性质,识别出地物。 (2)对比分析法 片上待判别的影像,与已知地物影像或典型航片上的影像进行比较,以判定该地物的性质。 (3)逻辑推理法 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依照专业逻辑进行的判读。例如泉水露头成线性展步的地方,一般都有断层存在。湖南石英砂岩山脉上往往种植马尾松树,进而推断松树的延展为石英砂岩岩层的延展等。 判读人员在判读时对个体地物的直接判读是相对比较容易的,逻辑推断要根据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判读时不仅要注意个体地物特征,而且要注意一个地区的综合特征,注意地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分析时不要过分依赖任一单项标志,而要注意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错判。 二、航空像片目视判读步骤 可分为准备工作,室内判读,野外校核和成图总结等四个阶段。 (一)准备工作 1. 资料准备:包括购置航片,索取像片的说明资料(如航高、焦距、拍摄时间等),搜集相应地区的已有地形图,专题图和相关的地理文献。 购置航片时要对所购的航片进行质量评述,其内容包括: (1)像片的清晰度。 要求色调一致,反差适中,阴影和云影都不能过大,以免影响使用。 (2)像片的重叠度。 要求能满足立体观察和量测的需要,避免像片间有遗漏。即纵向重叠度是否达到53~60%,横向重叠度是否大于15%。 (3)像片的置平程度。一般垂直摄影的倾斜度不得大于3%。(飞行时像片是否能保持水平)。 (4)像片的航偏角。航片的边缘与像片的基线不得大于6°。 (5)航线的弯曲评定。将像片按航线排列,用直线连接首尾两张像片的像主点,并量测其总长度L,要求其中个别像主点偏离此直线的偏差值不得大于3%。 (6)像片的压平程度。可对像片的四条压平线的平直程度进行验证,其弯曲程度不得大于0.05-0.1mm。 购置时需询问该区是否有可用于研究的其它各种波段的航卫片,是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航片可以作为研究使用。在经费许可的条件下,力求搜集齐全的航片资料。 购置航片时要索取相应的像片说明资料,如航摄机焦距、航高,摄影比例尺,摄影时间等。 要购置相应的地形图以及相关的专题图等作为判读的参考和成图转绘的依据。同时要查阅文献,寻找前人已作过的工作报告,图件和发表的相关文献。 二、航空像片目视判读步骤 可分为准备工作,室内判读,野外校核和成图总结等四个阶段。 (一)准备工作 2. 工具材料的准备 指像片判读所用的工具,如立体镜,放大镜,直尺,比例规,聚脂薄膜纸或透明纸,转绘仪等。 3. 熟悉地理概况 指判读前大量阅读搜集老的该研究区的地理文献和地图资料,掌握该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为判读打下一个基础。 4.圈定像片的使用面积 每张像片使用面积的大小,根据工作精度要求和地面高差大小决定。一般只用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的中线围成的范围作为使用面积,逐片圈定。使用面积的四个角点在相邻像片上应易于寻找和识别,以保证使用面积相互衔接。若精度要求不高或地形起伏不大,也可以隔片圈定使用面积。在地质遥感调查中,常将单号片用作野外调绘片,供野外判读,调绘,作为实际材料片。而将双号作为清绘片,绘制野外判读的结果。 5. 像片图的制作 每张航空像片所包容的面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