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模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模式
入刊理由: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无疑将成为加快云南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然而,该如何从实际出发,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打赢“三大战役”呢?本文以科学的笔调,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主要措施及其存在的缺陷等几个层面展开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打赢“三大战役”的理论依据和方式方法。
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的理论来源主要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O·Hirschman)的区际间非均衡发展理论,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s)的增长极理论,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等。
针对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以赫希曼为首的非均衡论者指出,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因而理论上的均衡增长是不可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非均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均衡使用资本和要素发展;赫希曼同时认为在非均衡系统中总是存在着支配性的因素。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的优先发展来带动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区位条件优越的增长极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则可通过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发展。
美国学者威廉姆逊提出的增长与均衡间的倒“U”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由非均衡到均衡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差异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区域间非均衡的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的成熟阶段,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逐渐趋于缩小,倾向于均衡成长,此期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成长从非均衡到相对均衡的演变过程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在区域经济成长的初期,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这种非均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点或地区(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效益。而在区域经济成长的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集聚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非均衡发展战略注重产业间的连锁关系和地区间的相互影响,强调应当将有限的资源和资本投入到重点部门和重点地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重点部门与产业的发展,较快地增加区域经济总量,这种发展战略模式被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所接受,并用于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基本内容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区域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优先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全面进步。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发展,并在资源分配和资本投入上对重点区域和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均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非均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没有高差和流动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蠧;而有高差和流动的水是汹涌澎湃,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要有活力,就必然会存在着发展的非均衡性,区域间发展的非均衡性有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历史原因。
事实上,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还有其自然地理与资源禀赋的非均质性原因,有些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的初始优势,无论是在自然经济时代还是工业经济时代,都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而有的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处于劣势,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鉴于区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所有区域按同一的速度与规模同步发展,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主要措施
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关键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重点的选择与培植区域主导产业,形成地理空间上的增长极,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进步。
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优惠措施的出台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资金、财税、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扶持。非均衡发展战略就是把有限的资源主要集中于重点发展的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产生围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缺陷
毫无疑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具有明显的缺陷,实施这一战略,忽视了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