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综合了前两种理论的有关论点,既强调扩大投资规模对于克服供给方面“不可分性”和需求方面“互补性”的作用,也强调取得工业、农业、消费品与资本品等各经济部门间平衡增长的重要性;它既主张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的比例全面发展,以实现平衡增长,也主张在达到平衡增长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各个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来安排不同的投资率和增长比例,通过个别部门的优先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梗阻问题,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按适当的比例平衡增长。该理论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增长理论。要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一定比例平衡地增长,只有依靠政府宏观经济的计划,才能担当平衡增长的重负。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1、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认为,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稀缺性,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瓶颈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性地投入到关联度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即首先发展主导产业,才能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他指出,发展的路程好比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产业通向其他产业。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板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因此,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链条保持活力。不发达经济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公共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间的分配具有某种替代性,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一是“短缺的发展”,即首先增加直接生产的投资,这会引起社会公共资本的短缺,并增加直接生产的成本,进而会迫使投资向社会公共资本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随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的不平衡增长过程。二是“过剩的发展”,即首先增加对社会公共资本的投资,这会降低直接生产投资的成本,从而促使投资转向直接生产资本,当二者达到平衡后将重复下一个不平衡的增长过程。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最初是从国外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主要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提出的理论模式,区域经济发展中比较常用的理论模式主要有区域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分工理论等等。下面分别介绍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评析。 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产业间、区域间及区域内各地区基本保持同步和同一水平。它不仅强调产业间的协调平衡发展,而且主张区域间及区域内各地区的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在发展经济学中,均衡发展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有大推动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一)均衡发展理论 (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需求和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罗丹认为必须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大推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实施大推动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大推动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 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存在不足之处:大推动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其次,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因此,大推动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没有成功的案例。 1、大推动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拉格那·纳克斯(R.Nrukse)于1953年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提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宏观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