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一1型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YL一1型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劳国权 彭文雄 陈亚钦
【摘要】目的比较YL—1型穿刺针颅内微创穿刺术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方法5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YL-1型穿刺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 (穿刺组),与同期46例脑出血患者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开瓣组)清除血肿的疗效进行回顾性比较。
结果穿刺组的总有效率及病死率分别为77.19%和12.28%,开瓣组的分别为58.70%和28.26%,穿刺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开瓣组(p<0.05),病死率也低于开瓣组(p<0.05);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改善情况比较,穿刺组明显优于开瓣组(p<0.01)。
结论采用YL-1型穿刺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方法简便,适用范围广,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YL-1型穿刺针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8.018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情多危重,死亡率高,存活者致残率较高,不同的手术方式其治疗效果各家报道不一。现对我院2003年1月~2011年1月收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YL-1型穿刺针颅内穿刺术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以指导临床工作。
1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住并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53例,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符合本研究标准103例。
1.1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本组103例患者,均有2~20年高血压病史,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均在发病24 h内入院,临床上伴有头痛或呕吐,偏瘫、偏盲及偏身感觉障碍,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头颅CT显示出血量在30~90 ml之间,GCS评分≥9分59例,≤8分44例,将其随机分为YL-1型颅内穿刺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组(穿刺组)和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组(开瓣组)两组。穿刺组57例,男33例,女24例;年龄46~85岁,平均64.26岁,其中大于60岁31例;平均出血量65.63 ml;GCS评分≥9分32例,≤8分25例。开瓣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5~83岁,平均61.05岁,其中大于60岁26例;平均出血量64.73 ml;GCS评分≥9分27例,≤8分19例。两组病例在年龄结构、性别组成、出血量、就诊时GCS评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gt;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随访资料不完整;以脑室积血为主的高血压脑出血或原发性脑室出血;凝血功能障碍;伴发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病患者。
1.2手术方法
穿刺组:依据头颅CT检查结果,利用简易立体定向方法确定穿刺点,尽量避开重要的血管及神经功能区域。局麻后,选择万特福公司提供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钻颅穿刺。到达血肿中心后,拔出针芯连接侧管进行抽吸,先将陈旧性血性液体抽出减压,然后特插入制的针形血肿粉碎器,依照YL-1型穿刺针的使用原理,用临时配好的血肿冲洗液(冰冻生理盐水500 ml﹢肾上腺素1 mg)经针形血肿粉碎器用力抽吸,利用液体射流正压粉碎血肿的原理对凝固部分的血块进行击碎、溶解,冲刷,达到容易引流出来的目的。反复冲洗抽吸,首次抽血肿量吸出60%~70%即可。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新鲜出血,可注入立止血1支止血,同时经静脉滴注止血药处理,观察到冲洗出的液体颜色变淡后接上引流管,5 h后开放引流。对血肿破入脑室者可同时行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
开瓣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确定切口部位、形状,骨瓣大小根据血肿部位及大小来定,“十”形或“U”形剪开硬脑膜,避开重要的血管及功能区进入血肿腔,直视下清除血肿,根据血肿清除后颅压情况确定是否去骨瓣减压,血肿腔放置引流管引流。
1.3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均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并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吸氧,抗感染,止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神经营养支持,以及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昏迷病例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护理。穿刺组术后第2天起用生理盐水经引流管反复冲洗、抽吸,然后注入尿激酶3万单位到血肿腔,每天1~2次,每次夹管4 h后放开引流管,至血肿清除总量达到70%~80%即可拔除引流管。开瓣组术后引流管24~72 h内拔除。对存在脑室出血者术后第2天开始可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处理。
1.4疗效评定
记录术后各种功能恢复状态,随访3个月,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2]:①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⑤死亡。总有效率=(基本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