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doc

发布:2018-12-04约1.9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同学们,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2、听说过吗?风筝也能寄托人的理想。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理想的风筝》。看老师写课题,(写的过程中强调)“筝”字的竹字头扁一点,一横要长。这样写,“筝”字匀称而美观。谁来读这个字?放到词语里读一读!(指导读准“风筝”中“筝”字的轻声) 3、齐读课题。 4、看到课题,你最想问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反馈。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在大家读之前,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要求】 (1)先把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几遍,读准确后,再自由朗读课文。 (2)把课文中的句子读正确、通顺,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 筝 翘 眯 蜈 蚣 倘 个别读,指导多音字“翘”的读音;齐读。 (2)生字都认识了,会写吗?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看谁写得既好又快。 (3)你们在写的过程中,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说说难写在哪儿。 学生提醒“翘”字的书写要点。 让学生在描红格子后面的空白处临写一遍。 4、分节检查朗读情况。 (1)请六位同学分节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做好评价和帮助的准备。 (2)相机进行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与自评。 (3)教师小结。 三、梳理文脉,整体把握。 1、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刘老师) 2、【出示要求】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3、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4、通过师生互动、全班交流,把每件事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概括成一个词语,提炼成小标题。 四、提取语句,明晰“双线”。 (一)划出写“圆木棍”和“放风筝”的句子。 1、过渡:一遍一遍地读课文,刘老师的形象始终跳跃在我们眼前,伴随着刘老师的形象跳跃在我们眼前的还有什么?(圆木棍、风筝) 2、课文一次又一次地写到刘老师所仰仗的圆木棍,一回又一回地写到刘老师所放的风筝。 【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分别划出写到圆木棍和放风筝的句子。 3、学生按要求划句子。 (二)交流写到“圆木棍”的句子。 1、学生个别汇报读句子。 2、【出示句子】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1)“功德无量”怎么理解? (2)联系投影上的句子想一想,圆木棍到底给了刘老师哪些帮助? “随机朗读”预设: 个别读第一句。 齐读第二句:刘老师每一次板书都能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带着这种心跳,带着这种激动,再读这句话。 教师引读第三句。 3、小结:是啊,这真是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正是它支撑起了刘老师残弱的身体,正是他支撑起了刘老师所钟爱的教育事业,更是它支撑起了刘老师的信念和理想! (三)交流写到“放风筝”的句子。 1、过渡:刘老师仰仗着圆木棍的支撑,才能够放飞心爱的风筝,让我们一起把目光移向写到放风筝的句子。 2、学生个别汇报读句子。 3、【出示句子】 (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2)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3)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4、大家最喜欢听班上哪位同学朗读,推荐他(她)来朗读这三处句子。 5、听他读了这些句子,刘老师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小结:刘老师追求快乐,乐观自信,自强不息,钟爱教育事业,因此他深受学生仰慕和爱戴! 五、小结存疑,留有余味。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在文中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笑谈残腿、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这三件事,初步了解了刘老师。刚开始上课对课题质疑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理想和风筝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风筝里到底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板书预设: 22 理想的风筝 笑谈残腿 旋转板书 放飞风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