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团体动力理论与技巧团体动力.PPT

发布:2019-06-15约5.65千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打造具有生產力的團體 我們根據自己的訪談結果以及Katzenbach Smith (1993)等研究者的研究,發展出團體表現曲線圖(圖1.2),以便釐清效能團體和缺乏效能的團體之間的差異所在。這個曲線圖指出,任何一個小團體的表現優劣取決於其結構(Katzenbach Smith, 1993)。此表現曲線刻畫出四種團體類型。它始自團體的個別成員,說明其表現與假性團體、傳統工作團體、效能團體、高效能團體之間的關聯。 打造具有生產力的團體(續) 效能團體有幾項足以區分的特質,其正向互依性可以: (1)把成員結合起來,以達成清楚的操作型目標、雙向溝通、分配式領導(distributed leadership)、回歸專業的權力、視情境而定的決策流程等等; (2)挑戰各自的資訊與推論; (3)以建設意味十足的方式化解衝突。 除此之外,成員要求每個人都負責做好份內的工作,提攜彼此的成就,適度採用小團體技巧,並評估大家群策群力的效能為何。 圖1-2 團體結構 團體就像生態系統,也有其結構。團體觀察者凌駕團體的特色,直指其基本結構。所謂團體結構(group structure)是指成員之間固定的互動模式。當成員彼此互動時,團體就在運作之中。團體是人類關係網絡,只有在成員能有效合作的前提下,團體才有效能可言。每當二至多人協力達成目標時,必然會發展出團體結構。 角色:團體內部的分化區隔 一般說來,團體內部有一定程度的區分,不同的成員執行不同的任務,被期待達成不同的事情。換句話說,每一位成員所扮演的角色是互不相同的。角色界定了團體的正式結構,劃分出各個職務的差異。形式上來看,角色可以定義為一整套的期待事項,它界定出某一職位的所有者相對於其他相關職務所應當做出的合宜行為。 規範:成員行動的整合 團體規範(norms)協助團體維持成員行為的一貫性,是預測其他成員行為的根據,也是個人自身行為的準則。因此,規範可幫助每一位成員預期其他人在重複出現的場合中會如何應對進退;而一個人在團體中的行為是否合宜,也就不致模稜兩可。只有那些對團體而言具有一定重要性的事項,才會建立規範。 團體發展的歷程 1.界定與建構程序。 2.遵守程序,彼此熟識。 3.體認相互關係,建立信任感。 4.抗命與分化。 5.為目標、程序和其他成員而做出許諾,並為個人負責。 6.運作模式成熟而具生產力。 7.團體結束。 反覆階段論(recurring-phase theories)與 循序階段論(sequential-stage theories) 界定與建構程序 他們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他人對自己有何期許,自己是否會被接納、受歡迎,是否具有影響力,團體的運作方式為何,其他成員是誰等等。 遵守程序,彼此熟識 1.為個人表現及其他成員的表現負責。 2.互相支援。 3.以接納、支持、值得信賴的態度回應他人。 4.透過共識制定決策。 5.面對團體運作的難題並化解之。 體認相互關係,建立信任感 團體發展的第三個發展階段以體認互依性及建立信任感為特徵。成員體會到大夥兒同舟共濟,共枯共榮,相互關係的感覺緣此滋生。成員開始為彼此的表現及合宜行為負責。 抗命與分化 團體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有兩大特徵。 其一,成員反抗主持人和團體程序; 其二,成員之間透過歧見和衝突而有所分化。 團體在邁向成熟期的途中,會歷經一段挑戰主持人權威的時期,時間可長可短。這個情形屢見不鮮,大家要預期它的到來。這種邁向獨立自主的轉變,和第二階段中成員對主持人的依賴度形成鮮明對比。 為目標、程序和其他成員而做出許諾 團體不再是「主持人的」,而是「我們的」。團體規範已然內化,成員能夠全心維護。動機不再是外因性的,而變成內因性的。成員致力維護團體程序,為提昇所有成員的表現以企及極致而負起責任。 運作模式成熟而具生產力 他們不但合作達成團體目標,並致力維繫彼此之間的高品質關係。主持人的角色不再是發號施令的領導者,反而變成諮詢顧問。成員之間的關係持續提昇,主持人與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日益親密。成熟運作的團體符合了效能團體的所有條件,許多團體從來不曾進展到這個階段。 團體結束 每個團體的生命都有其極限。團體終究有結束的一天,而成員們則分道揚鑣。團體越成熟,凝聚力越強,成員之間所形成的情感連結越穩固,結束期所帶來的煩悶不快就可能越強烈。然而,成員會處理分離的議題,以便將團體體驗置諸腦後,迎接新的體驗。 各個階段的長度 團體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長度不同。許多團體很快歷經了前五個階段,在成熟運作期中待了很長一時間,然後迅速畫上休止符。圖1.3顯示出團體平均花在各個階段的時間。 圖1-3 結語 循序階段與反覆階段觀點都有助於了解團體發展,其間並無矛盾之處。團體可能歷經不同的階段,同時在某些基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