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研究的中期报告
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得以逐步规范化、专业化的时期。本文旨在对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发展进行中期报告,总结其特点和成就。
一、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的背景
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呈现出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局面。与此同时,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西方现代艺术和文化之风也逐渐进入中国。这些变革和交流对于中国当时的美术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1. 紧缺和萎缩阶段(1912-1919)
在民国初期,由于政治上的混乱和经济上的困难,高等美术教育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除了清华大学的美术系外,其他高等学府中基本上没有设立美术专业,艺术家几乎都是在私塾、工艺学校和公共图书馆里自修。
2. 探索和扩张阶段(1920-1927)
大约在1920年至1921年,国内外的美术界开始进入现代主义的思潮,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以及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开始探索和扩张。此时,在上海、北京等城市新成立的美术专业学校里,可以看到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知识分子们,他们的引领使中国美术教育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
这一阶段里,民国政府开始重视美术教育和文化事业,在各个高等院校里设立美术系,例如北平大学艺术系等,高等美术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 高峰和成熟阶段(1928-1949)
到了1928年左右,以及末期,高等美术教育已经基本上走出了萎缩期,并进入了高峰和成熟期。国内外知名的美术专家和艺术家陆续来华,担任各大美术学院的院长、教授或特聘导师,并开办各种专业课程,促进了我国美术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和成就
1. 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美术教育处于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之中。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的底蕴,中国传统美学和审美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美术教育;另一方面,西方艺术和美学思想在中国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加强。
2. 宽广的课程设置
在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于以往丰富多彩,涵盖了素描、色彩、水彩画、油画、版画、动画、摄影、设计史、艺术理论等多个方面,强调实践性的训练和知识结合。
3. 开创性的理论研究
在民国时期,各个美术学派的兴起,也促进了美术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使美术教育理论更加开创性和多元化,包括文艺复兴、象征主义、实证主义、新品格派等。
4. 中国现代美术的诞生
无论是从艺术理论上还是实践创作上,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为中国现代美术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民国时期出现的一批著名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朱德群、吴湖帆等人,他们的学术探索和创作成果在中国美术史中留下了深远的印记。
总之,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得以逐渐规范化、专业化,对于推进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