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论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的中期报告.docx

发布:2023-10-29约小于1千字共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论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的中期报告 本文旨在研究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并探讨当下中小学国学教育的问题。首先,回顾民国时期国学的崛起与发展。1930年代前后,国学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逐渐被推广和普及,成为学生课堂内外所学习的内容。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史记》等成为学生必读的经典读物,并且通过国学社、国学馆、国学班等代表性机构贯彻实施。 其次,分析民国时期国学教育观念的变迁。民国初期,国学教育主要强调儒家经典的“革新”,即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解释和述评。但是,到20世纪30年代,国学教育的基调逐渐由注重思想启示转向强化道德教育。此时的国学教育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品德塑造与情感体验,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提倡“饮水思源”、“厚德载物”和“诚实守信”等传统价值观念。 最后,针对当下中小学国学教育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当前的中小学国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追求表面形式而非内涵和精神;二是误解国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只重视传统道德塑造而忽略了其对人类思想、文化、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积淀和贡献;三是在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因此,我们需要在中小学国学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将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挖掘国学文化的内涵,并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