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21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远东二中导学稿 ★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 总计第21期
课题:气候类型的判断(2)
主备:王永怀 审核:李养林 审批: 班级: 学习小组: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气候类型的判定方法、熟练运用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2、能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分析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的成因
【学习重点】:一些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的分析
【学习难点】:分析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的成因
【考点梳理】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洋流等。_______
气候类型分布图
2、读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
注意气压带的分布和洋流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归纳总结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雨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的分布(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沿海和中美洲的东侧等地,虽然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些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出现在南北纬5°~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上,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东侧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形成地形雨,因而发育成热带海洋性雨林气候。
(2)赤道地区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大约在5°N~10°S之间、38°E以东的东非高原上,虽位于赤道附近却为热带草原气候而非热带雨林气候。大部分地区全年降水量不超过1 000毫米,仅在山地高原迎风坡和维多利亚湖区等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约为1 000毫米~1 500毫米。形成原因是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3)南亚的热带沙漠气候
这一地区为塔尔荒漠,又称印度荒漠,包括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东部干旱区。虽然处于南亚季风区并与世界降水量最多的乞拉朋齐分别在印度半岛北部平原东西两侧,却形成鲜明对比,年降水量仅为75毫米~150毫米。
(4)西风带内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
同纬度西侧太平洋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是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雄踞其西侧,阻挡了西部暖湿的西风气流,成为西风带背风雨影区。
(5)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
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种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区的狭长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点。主要原因是受到南北走向、雄踞美洲西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限制,各气候带不能向东延伸。
(6)南半球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原因在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不同。在南半球55°~65°的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所以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7)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洋流等。
1.纬度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气候带 最热(或者最冷)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2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2)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3)气团:掌握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的性质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归纳如下:
①单一气压带、风带、气团影响下形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