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和对策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和对策分析
[摘要]在公安部颁发并组织实施的《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被列为必修课,成为公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性课程。因此,要充分认识大学语文在公安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这一目标,在提高公安院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公安院校 大学语文现状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20―02
[作者简介]刘小宇,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吉林长春130117)
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高素质警务人才的神圣使命。大学语文课程集结了前人的智慧、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合了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整体性,是对公安院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公安院校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意义
公安院校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优势。钱理群教授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大学语文所讲授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在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中,在培育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精神、审美品格、文化修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社会需要怀有历史感、生命意识以及对人生基本问题深切关怀、角色定位于社会服务者的人民警察,他们应该具有仁慈、公正、诚实、讲信用等美德。
公安院校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优势。随着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人民警察对言语、文字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武器和警械。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立的初衷就是“工具性、实用性与审美性、人文性”的结合,作为言语表达、写作和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课程的听说读写能力既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本功,也是学生日后就业的基本素质,对于提高未来民警队伍的业务水平、执法水平,圆满履行公安机关的各项职责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从历年招录人民警察的考试来看,笔试一半以上的内容属于或涉及到大学语文的范畴。以吉林省招录人民警察的公务员考试为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涉及的言语理解和逻辑推理试题占总分的2/3左右;《申论》写作中的阅读资料、概括问题、提出方案和论述相关主题更是离不开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至于《公共基础知识》中的法律、政治部分也极少是纯粹的知识性考核,大多属于应用阅读理解、判断推理等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范畴,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也有助于公安院校学生顺利通过人民警察的录用考试。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 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课程定位不准确
在公安院校,由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未来的工作前景息息相关,因此,“以专业为龙头、着眼于就业”的课程设置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公安院校并没有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学科来设置,在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编写上没有给予必要的投入和重视,由此导致了大学语文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尴尬状态,随意压缩、削减课时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院校甚至将大学语文课确定为选修课。
2 教材杂乱无序,选文重复率高
据统计,现在全国已经编写出来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达几百种之多,其质量也因编写者水平的差异而参差不齐。这些教材或是对权威版本做些简单的改动,或是对高中语文课本的大量重复,不少教材选文老化陈旧,缺乏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关注,不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此外,许多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千篇一律,多数大学语文教材基本沿用选取范文进行编写的方法,范文前安排作者介绍,范文后加上词语注释、提示以及思考与练习。这种毫无特色的编写方法,一些权威版本甚至也未能避免。
3 教学手段单一,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目前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更侧重于文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的讲授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从上课到下课,学生几乎没有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
4 师资队伍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其教师队伍也在日益边缘化。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去上课,而“过渡”几年后,这批青年教师也迫不及待地纷纷“转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在岗的优秀教师,大多仅是凭着对大学语文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而勉强支撑。
5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下降
与课程边缘化现状相比,更让人担扰的是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消极态度。一直以来,大学语文的缺勤率居高不下,学生即使来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由于对所学知识缺乏认同感,学习大学语文的动力极为不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