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审计准则修订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doc

发布:2017-06-07约4.86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审计准则修订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PREFACE?/?前言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实务的大势所趋,我国现阶段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还存在人员、成本、信息等方面的障碍。我国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审计准则从核心风险准则到具体准则,都全面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本文提出在新审计准则环境下,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和建议。 审计模式经历了由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到风险导向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美国正式将风险模型纳入审计准则,确定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地位,并迅速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认可。2003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基于对国际审计准则的修订,确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现代审计风险模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它从企业战略入手,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和剩余风险分析将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报表风险有效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设计实质性测试程序。它要求审计人员评估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必须考虑控制及外部环境,以宏观、系统角度对审计对象进行分析,是一种站在战略高度从源头发现和分析企业错报风险的审计方法创新。它具有审计中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风险评估由直接到间接;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审计程序更加个性化及审计证据向外部转移等特点。 一、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7年审计准则实施以来,我国大中型特别是有证券资格的事务所基本都实行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但仍有部分小型事务所仍执行原审计模式,或只在上市公司和规模较大的审计项目中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我国现阶段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员素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充分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评价内部控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风险程度,继而采取不同的具体审计策略;在获取审计证据方面,实质性分析程序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综合素质,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尤其在风险分析与评估、职业敏感与经验程度、企业流程与管理以及计算机统计方面有较多知识储备。但目前我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乏,审计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解不透彻,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较弱,不熟悉分析程序。 (二)成本制约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将风险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对发现问题的领域重新评估;在计划和控制测试阶段,将调查范围扩大到被审单位及其环境,资料的收集整理、各种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测试都需要审计人员运用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复杂的方法,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加大审计成本。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要求事务所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技术支撑的储备。目前我国许多事务所规模小,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通过增加审计收费来消化变革审计模式的成本,因而仍选用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三)信息缺乏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首要是对审计对象整体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必须充分了解和调查审计对象所处行业、发展状况、经济政策和法律要求等方面。而目前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的推广还不到位,事务所中相关资料库普遍缺失;实务中也鲜有事务所利用专家工作寻求外部帮助,导致难以有效评估经营和行业风险。 二、审计准则修订中风险导向审计是大势所趋 我国2007年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原准则”)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启用新的风险模型。2010年10月30日,王军副部长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会议上指出“在中国准则运行4年来在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市场风险、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和保护公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审计环境变化与实务发展,及与国际审计准则持续趋同,财政部于2010年发布新修订的38项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准则统一了各准则的体例,强调各准则间的逻辑关系,更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同时以提高审计质量、强化风险导向思想为目的对审计实务提高了要求,对原准则未涉及但实务中存在的相关事项做出了全面规定。新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除修订核心风险审计准则外,对其他准则也进行了修订,通过在准则条文中对风险导向审计流程更系统具体的规定和表述,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全面彻底地贯彻到整套准则中。例如,对关联方、会计估计、公允价值、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等准则,强化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摆脱原来的审计程序导向思维;对函证、分析程序等准则,从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高度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是否实施及如何实施这些程序;对特殊目的审计报告类准则,在描述注册会计师所做审计工作时强调风险导向审计思想等。 如果说原准则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引入了中国,新准则则是全面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体到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上,使准则在保持内在一致的同时也推动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新审计准则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