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让小学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如何让小学生“习惯”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贵州省余庆县龙溪小学 贺志华
【内容摘要】
在列方程解决问题中,教师要提升认识,提早渗透代数思维,使学生开始运用代数的思维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方程的好处,不必在一些书写上要求过严,打消了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关键词】认识、等量关系、解决问题、方程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方程的学习要求如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可是,通过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发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小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而不善于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造成在解决某些应用题方面错误率高,导致了小学数学不能与初中数学很好的衔接。我想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师过于注重解题技能训练,在学习列方程解应??题时,大多沿用“在呈现原来用算术方法解的基础上引入用方程解———→学习用方程解的方法(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强化用方程解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应用题”这样的教学流程,并且往往注重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的强化,由此出现了在规定用方程解时正确率高的现象;但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应用题的环节上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忽视了引导学生选用方法的合理性和最优化,缺乏让学生在实践中比较和体验,让用方程解成为大多数学生解应用题的第二方法选择,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用方程解逆叙述应用题时的优越性,从而造成“学时用、学后忘”的现象。二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麻烦,大部分学生用方程解时,写不出等量关系,还认为书写格式麻烦。为了帮助学生逐步“习惯”运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提升认识,使教学更为有效
主要是提升教师的认识,怎样的观念决定了怎样的教学行为。如果我们能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不会坐井观天,着眼于局部,进行就事论事式的教学。比如,我们应该在中低段锲而不舍地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式解决应用题,使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成为学生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习惯,而不是像有些教师那样,“给”学生一些僵硬的所谓“方法”。所以,从教学观念上看,我们应该立足长远,立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逐渐地引导学生运用一般方法解决应用题,不断地进行基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后续学习内容的熏陶启蒙。
第二,对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先“翻译”,再解决,降低解题的难度
由于小学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比较简单的,学生有时确实可以直接方便地运用算术方法加以解决。如:妈妈买4听饮料和1袋饼干共花了11.4元,1袋饼干3.6元,1听饮料多少元?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能够很快运用算术的方法加以解决:(11.4-3.6)÷4。而本题如果希望学生能用方程解决的话,在教学中不妨首先不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你能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吗?能运用自然语言和符号加以表示吗?等学生将自然语言表达的等式“饼干花的钱+饮料花的钱=一共花的钱”,转化为用数学符号加以表达的等式,即方程“4x+3.6=11.4”完毕后,再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解决。
第三,让学生感觉方程解法比算术解法有很大优点的策略
初学列方程,学生仍用已掌握的算术解法,对列方程解法很不适应,我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和倍(差倍)问题”“相遇问题”“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等。例如: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这个问题如果运用算术方法,那么就要求学生明确此题的单位“1”到底是什么,所求解的实际上是单位“1”,应该用除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把九月份的用水量和所对应的比率搞清楚,因此,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中往往错误较多。而此题如果用方程,学生只要理解了节约1/7的含义,把等量关系翻译为方程即可:设八月份用水x吨,则(1-1/7)x=12。通过例题分析解答,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方程解法的优越之处。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就能排除由算术解法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干扰,从而使学生逐步适应并熟练掌握方程解法,顺利达到从算术解法到列方程解法的过渡,逐渐体会到用字母代替数,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使我们有了更有力、更方便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方程解法是数学的进步。
第四,注重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格式要求可以简单一些
在小学阶段,学生往往觉得运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比较复杂,从而体会不到方程的好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关键步骤的基础上,对于书写格式要求可以简单一些,只要学生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且想法是正确的话,不必要求所谓“严格”的“格式”。如,对于设未知数,有的学生直接在题目中划出所设的未知数,应该是可以的。但,随着学生进入到初中,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