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估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估读书报告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出现各种地质灾害现象,其中泥石流灾害也日益严重,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其发展和防治。本文将讲述泥石流灾害动态的预测预报现状以及国际和区域性的泥石流灾害的防治计划出发,分析了时间预报、空间预报和泥石流强度预报等成熟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而开展泥石流预报研究来客观的分析我国的泥石流地质现状。
关键词:泥石流 地质灾害研究 预测预报
前言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自从人类利用、开发山地资源以来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与山地灾害的斗争,但有意识开展山地灾害研究,进行山地灾害的防治,只有几百年的历史。17世纪阿尔卑斯山脉周边的国家,开始了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研究,成立一些相应的组织;前苏联与日本的泥石流防治也有200年的历史;美国在20世纪初,向西部山区移民逐渐遭到泥石流的严重危害,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治理研究。而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形成起步较晚,有近50年的历史,但与国外研究态势相比,国内研究仍存在一定差距。加上近年国内泥石流灾害频繁,促使我国必须加快研究预测预防的步伐。
泥石流国外研究发展及国内研究现状
1、国外泥石流研究发展态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加大了山区资源开发的力度,公路和铁路修进了山区,矿山和工厂在山区兴起,泥石流和滑坡等山地灾害危害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合理的防治山地灾害,前苏联、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山地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关泥石流、滑坡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先后问世。1957年由M·A维利康诺夫等著的《泥石流及其防治法》一书出版,该书集合了当时苏联科学家在泥石流方面的各种研究成果,其中M·A莫斯特科夫提出的粘性泥石流力学模型;M·A维里康诺夫进行的泥石流分类;C·M伏列什曼所研究的粘性泥石流体的顶托能力与起始抗剪强度τ0和粘度η之间关系;C·T卢斯塔莫夫提出的泥石流治理分布规律,不仅当时具有很高的水平,并一直影响到现代研究。1958年美国公路局滑坡委员会编著了《滑坡与工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滑坡及其防治的专著;接着在1960年日本高野秀夫编著了《滑坡与防治》一书。同时,前苏联、美国和日本等国成立了全国性的泥石流或滑坡方面的学术团体,召开了相应的学术会议。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研究不断趋向深入,基本上形成了滑坡学和泥石流学的框架。
随着各国泥石流和滑坡等山地灾害研究的深人和发展,以及灾难性泥石流、滑坡事件不断发生,国际间的泥石流、滑坡研究和防治技术交流随之展开,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滑坡尤为显著。1968年在布拉格举行的第2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成立了“滑坡及其块体运动委员会”,至今已召开了六届国际滑坡学术讨论会,最近一届是2004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这六届如实地反映了国际滑坡研究的发展态势。
2、国内泥石流研究发展态势
国内泥石流山地灾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铁路、公路建设向西部山区延伸,碰到大量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问题,所以铁路、公路勘察、设计部门率先开展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防治技术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铁道部在兰州、成都分别成立了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和西南研究所,分别以铁路沿线的滑坡、泥石流为主要研究方向,服务于铁路建设。同时中国科学院在兰州和成都分别成立了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分别设有泥石流研究室和泥石流、滑坡研究室,以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为主要研究方向,从学科发展的层面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开展了泥石流山地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土资源部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包括泥石流在内的全国地质灾害大调查,推进了群众性的减灾防灾活动。至此,我国泥石流山地灾害研究空前活跃。
3、泥石流成因的研究
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二类:一是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灾害现象说明,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泥石流分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