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之泥石流教学设计.pdf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优质课程资源
《地质灾害之泥石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在选修5中课标的要求:“简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以一
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二、考情分析:在自然灾害当中,泥石流是考查比较多的一种自然灾害,除了选
修的题外,在新高考地区,对泥石流的考查也比较多,分值也比较大,一般以综
合题的方式考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阐明泥石流的成因及发生条件
2、能够说出泥石流的危害
3、结合实例,能说出防御泥石流及减轻泥石流危害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课堂上做泥石流的模拟实验来增强学生对泥石流的感性认识;
2、讨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锻炼他们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防灾、抗灾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复习地质灾害之泥石流,这一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
中考察的比较多,分值也比较大,如2021年山东卷就考了一道综合题,我们主
要从几个方面来学习,第一,泥石流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第二,泥石流的主要原
因和危害,第三,我国泥石流的分布特征,第四,泥石流的防御措施,第五,高
考如何考。
一、泥石流的概念和形成条件
师:请同学们说一下,什么是泥石流?也就是泥石流是如何定义的。
生:略。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优质课程资源
师: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
洪流。它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
现在为了更好的理解泥石流的定义,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实验(运用沙,坡面,
水来模拟泥石流爆发)。请同学们在观察模拟实验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泥石
流爆发时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泥石流的发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生:(观察模拟实验,思考问题)
师:好了,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大家应该对泥石流的定义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吧,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泥石流的发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请同学们分组
讨论。
生:略
师: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在构造破碎、
地震活动、风化剥蚀或冰川活动强烈的沟谷流域内,往往提供了大量砂砾等碎屑
物质,又经过崩塌、滑坡等块体运动,进入沟槽,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
础。2、暴雨和洪水:松散固体物质受暴雨浸润,冲蚀,使他成为流塑状态,洪
水具有强大侵蚀和搬运能力,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泥石流。3、陡峻的沟谷:泥石
流的的源头多呈环形洼地,有利于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流的聚集,是碎屑物质和水
的主要供给区。陡峭的沟坡和和比降较大的沟床,使其快速成为泥石流,并迅猛
下泄。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就是,满足松散碎屑的物质基础,暴
雨或洪水提供的动力条件以及合适的地形条件。
师:通过刚才实验的观察,同学们发现泥石流爆发时具有哪些特征呢?
生:略
师:1、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爆发突然、历时短、来
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2、泥沙石块体积超过25%,最大可达80%,容重在1.3t/m3以上,最高达2.3t/m3。
3、泥石流爆发时,象一条褐色巨龙,奔腾咆哮,巨石翻滚,激浪飞溅,石块撞
击的声音雷鸣般响彻山谷。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优质课程资源
泥石流的结构一般由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组成。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
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破碎,植被生长不良,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的集中。
流通区: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落差大),使泥石流迅猛直泄。
堆积区: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二、泥石流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①地质原因: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地震多发地区,岩石破碎,
多崩塌、滑坡,提供大量松散物质;岩石性质脆弱,容易被风化、侵蚀,如石灰
岩。
②地貌原因:山高谷深、地形陡峻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③气象原因: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形成突然、大量的水流;同时容易引发崩塌、
滑坡,提供松散物质。
人为因素:乱砍滥伐,岩石裸露,易被风化、崩塌;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