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沈丘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

发布:2018-08-26约4.9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沈丘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业余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沈丘国民经济超常规、加速度、跨越式发展,2007年迈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快县”行列,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 一、沈丘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 截止2008年底,全县拥有文化产业单位39家,个体文化产业经营户167家,从业人员807人,产业收入2111万元,各级文化部门挖掘整理了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艺术,老城镇的面塑制作、槐店镇大胡同的高跷舞、东关的文狮舞、中心居委会的扑蝶舞享誉周边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2008年底,全县拥有调频广播电台10座,无线和有限电视台各1座,乡级有线电视差转台4座,广播覆盖率由1978年的24%上升到2008年的100%,电视覆盖率由1978年的7%,上升到2008年的100%,近几年来,沈丘县加大了广播电视建设力度,争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项目200多万元,在全县架设主干电缆网686千米,实现246个盲点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10万多忙点村村民收看到了中央一套、河南一套等30多套省内外广播电视节目,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广播与电视、无线与有线、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前不久,被国家发改委、广电总局、财政部等单位联合授予沈丘县“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县”称号。2008年,槐店镇东关的回族文狮子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成为“国宝”,中心街的扑蝶舞、两仪拳分别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城镇凭借其精致的面塑顾家馍制作和浓厚的民间文化底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槐店镇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由沈丘县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县委宣传部联合主管的报纸《新沈丘》,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可阅读性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茶前饭后了解沈丘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渠道。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 ???? 二、 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 ???? 1、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较快,2008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54万元,比2007年增长25.8%,是2000年的3.8倍,年均增长18.3%。 ???? ???? 2、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加大,规模越来越大。2008年文化产业投入1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6.9%,是2000年4的倍,年均增长18.9%. ???? ???? 3、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每年元旦春节,县城组织大型谜会、灯展、民间艺术表演、唢呐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文艺宣传魅力十足,南关文艺宣传队以豫剧、曲剧、坠子、评书演唱和腰鼓表演为主,马楼夕阳红艺术团以扇子舞、挑花蓝和竹板为主,老干部们表演的抖空竹、社区居民集体表演的太极扇热火朝天,场面壮观。工艺品一条街、书画一条街、漫画一条街展览等街道文化活动特色突出,形势好,影响大。全县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异军突起,交谊舞大赛、卡拉OK大赛、文艺大赛、歌手大赛、曲艺大赛等群众性活动相互辉映,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向乡镇辐射,城乡群众文化相互生辉的良好局面。 ???? ???? 4、农村文化建设势头强劲。全县60%的乡镇文化站达到市级标准文化站建设的标准,2008年底,建成省级示范文化大院12个,农村书屋65个,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 ???? 5、传统文化底蕴厚。沈丘历史悠久,境内的乳香台、青堌堆、东冢等历史古迹,均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老城镇面塑主要是指顾家馍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以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目前全镇有3000多人从事顾家馍生产,产品远销省内外。县城所在地槐店回族镇居沙颍河与蔡河交汇处,原为春秋时期古项国国都,其后历朝在此设置治所,加之五代、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的南迁融合,使之积淀出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由此孕育出东关的回族文狮子舞、中心街居委会的扑蝶舞、高跷舞、南关居委会的老街龙舞、蔡河居委会的窦氏武狮子舞、东城居委会的肘阁舞等多彩纷呈的民间文化奇葩。近年来,每逢节日庆典,该镇都会组织巡回演出,呈现“颍岸人如海,舞狮击鼓忙,楼前波涌月,华灯耀沈城”的壮观场面。 ???? ???? 三、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 ???? 全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