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以学定教 顺势而为.doc

发布:2016-12-30约2.8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以学定教 顺势而为   在“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下,笔者在上《对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此节课是会考复习课),曾经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自学例题):先给出如下例题:   已知指数函数Y=(a0且a 1)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不大于2,求函数g(a)=的值域。   [设计意图]:   第一、承上启下。由指数函数过度到对数函数。   第二、数学思想上的相承,研究方法的一致(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第三、巩固对数的运算。   [处理办法]:学生课前自学、教师课内点拨。      [反馈情况]: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内化      第二个环节(基础内容填空):给出如下表格:   定义    图像 定义域 值域 单调性 定点   a1         0        [设计意图]:   第一、 采用对比的方法,由指数函数过度到对数函数。   第二、总结数学思想上的相通,研究方法的连贯及不同点。   [反馈情况]:学生能够相互类比,得出结论。   以上两个环节均能按教师的意图正常进行。   第三个环节(提前一天完成前置作业):   1、求f(x)= 的定义域为 ,f(x)=的定义域为   2、求f(x)=的值域,f (x)=的值域   3、已知a= 3.6 , b= 3.6,c= 3.2,比大小   4、f(x)= (x-1) +2的图像恒过定点,求此定点坐标。   5、画f(x)= 、f(x)=的图像   [设计意图]:以基础题为切入点,进一步巩固对数函数的知识点(图像、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定点)      [处理办法]:   1、对以上作业进行全部批改。   2、对作业情况进行登记、记录。   3、课内纠错、矫正、点评。   [教学实录]:   一、课前作业记录:(全班48人)   题号 1 2 3 4 5   错误人数 2 2 6 1 2   错因 写成不等式 写成定义域 对数运算公式不会用 笔误 翻折变换   二、课内处理:(主基调:厚实基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错误)    (1)小组互助、互纠、互教(第1、2、4、5)大约5分钟。    (2)对第3题进行研讨探究(开始时认为此题不难,小组研讨2分钟之后,由8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意想不到的事情由此展开了:)。    (3)成果展示记录:   第一、八组 a= 3.6 =2 3.6 3.63.2   把底数都转行为4   第二组 c= 3.2b= 3.6=3.6 3.6   把底数转化为2   第三组 3.6= , 3.6=   把底数转化为10   第四组 利用 3.6=   把底数转化为2   第五、七组 利用 3.6=   把底数都转行为4   第六组 3.6= =   利用定义   过程说明:   1、 当第一、八组利用换底公式进行转化后,第二组也如法炮制,只不过是底数不同罢了,本质都一样,我本想就此打断,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又相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换底,并积极上台展示,一时无法控制换底的积极性,打乱了所有的教学设计,于是索性顺势而为、让同学们尽情地发挥,同学们共提出了换底的5种方法,时间用去了10分钟左右。但我身处其中,尽情地与学生分享着他们的成果,并不断的鼓励着他们!   2、 第六组提出不换底,而用定义来解决,我认为也挺好!    三、意犹未尽:   学生无论是换底,还是定义,都是从数的角度出发进行计算,如何从形的角度去研究?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引领学生去画图,画谁的图?引导学生发现是真数一样,于是画y = 和y= 图像,然后取x=3.6即可。此时已共耗时30分钟左右。但我始终认为值!因为这是学生的原创啊!原创的价值应该是学生宝贵的自信财富!   四、后 时间段的教学安排:   后面的教学任务原是以指数、对数绝对值函数为载体,研究图像之间的关系。因以上问题的研讨用去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只研讨了一半的问题,接下来是7分钟的当堂检测。   五、感悟:   (1)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互助、合作的学习精神和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应该是新课改的方向和任务,那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方法和思想,教学中,应根据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与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步,不被预设的教案和时间分配所禁锢。   (2)新旧教学模式的反思:在旧教学模式下,我在写教案时,常常感到很多时候处于平淡、应付交差的状态,找不到写教案的激情,有时也为不写教案找借口、找心安理得的理由。因此,我也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能不能按自己的兴趣去写真正想写的东西?如何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