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郭飞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鼻咽癌照射方式 鼻咽癌IMRT治疗的优势 高剂量区剂量分布基本和靶区三维形状一致 靶区内剂量能按处方剂量要求分别 有效提高放射治疗增益比-物理效应、生物效应 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生存率 改善患者生存治疗 鼻咽癌照射方式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IMRT) IMRT流程 CT定位 靶区勾画 逆向 计划设计 治疗 复位 计划验证 IMRT 鼻咽癌首程根治性放疗的调强计划 主流照射方式是采用SIB(Simutaneous Intergrate Boots同期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照射方式:把原发灶、肿大淋巴结和颈部预防性照射区作为不用的靶区,同时给予不同剂量的照射。根据靶区形状、大小与临近重要器官的位置关系采用共面或非共面照射,一般设置7-9个固定适形野。所设的固定适形野可以等角度分布,也可以根据淋巴结的走向有所改变。 IMRT IMRT7野设计 IMRT9野设计 IMRT 逆向调强的方式就是先给肿瘤和重要器官的剂量限制条件。例如原发灶和肿大淋巴结剂量要达到65-75Gy,颈部预防性淋巴结要达到50-55Gy。患侧腮腺的平均剂量要小于28Gy,健侧的要小于26Gy,晶体要小于8Gy,眼球和视神经要小于45Gy,脑干小于45Gy,眼球小于42Gy等。 将这些条件带入计划系统。 IMRT IMRT 通过人工调整参数,计划系统会自动优化出各个射野内的剂量强度分布。 IMRT 计划系统会自动将这些剂量强度分布转化为MLC,也就是子野。 转化后再通过大量计算得到各个子野MU。 这种剂量分布和计划者给定的剂量限制条件有很大关系。 如果计划结果不满意,可以通过修改射野方向,限制条件等反复优化。但是限制条件太苛刻,计划结果将很难达到。 IMRT与常规放疗对比 常规放疗等剂量曲线分布涂抹方式显示 IMRT与常规放疗对比 IMRT等剂量曲线分布涂抹方式显示 鼻咽癌放射治疗QA验证 常规放疗需要摄取验证片,验证勾画靶区是否和照射靶区一致。此过程在定位模拟机上进行。 IMRT需要验证计划通过率,一般来说使用伽马分析法,3mm 3%的通过率要达到90%以上才可使用,另外也需要摄取靶区验证片。 THE END LOGO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治疗科 郭飞 鼻咽癌概述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最为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 大约90%以上都是低分化鳞癌,其次为高分化鳞癌和未分化癌,腺癌和囊腺癌等则少见。 因其病理分化差,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就诊时约80%患者都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鼻咽癌的主要根治性治疗手段为放射治疗,放疗后五年生存率超过50%。 鼻咽癌放疗需要解决的问题 照哪里? 1 怎么照? 2 照多少? 3 如何保证照准了? 4 鼻咽腔解剖 鼻咽腔(nasopharynx)是位于鼻腔后部,口咽上方的近似六面体腔隙。分顶、顶后壁、两侧壁、前壁及底壁。其前界为后鼻孔,上界为蝶骨体,后界为斜坡和第1、2颈椎,下界为软腭,两侧壁由耳咽管及其周围的软组织构成。 在其侧壁正对下鼻甲后方,有一咽鼓管咽口(phary—ngeal opening of auditory tube),通中耳鼓室。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有弧形的隆起称咽鼓管圆枕(tubal torus)。咽鼓管圆枕的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形深窝,称咽隐窝(pharyngeal recess),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鼻咽癌照射范围 局部原发灶: 浸润广泛,常超越鼻咽腔而侵及咽旁间隙、颅底、软腭、口咽、颈椎。 结论:需要照射局部原发灶和颈部淋巴引流区 颈部淋巴引流区:常见转移到颈深上淋巴结和颈后淋巴结,向下引流入下颈和锁骨上淋巴结。 N0患者颈部有38%复发几率。 鼻咽癌放疗体位及其固定 体位:一般取正中仰卧位,头平架,C形枕,头部自然后仰,头颈肩膜固定。以保证病人治疗过程中的精确性和重复性。 鼻咽癌照射方式 常规照射(普照)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 鼻咽癌照射方式 鼻咽癌的常规照射 常规放疗原则 能量选择 原发灶:Co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