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亚硫酸盐还原厌氧菌孢子检测的实际应用2.doc

发布:2016-12-04约2.89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亚硫酸盐还原厌氧菌孢子检测的实际应用2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亚硫酸盐还原厌氧菌孢子检测的实际应用   在水处理过程中,水温、ph值、投氯量、时间等因素对细菌的杀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该类菌群含有芽胞,使其抵抗力较营养细菌高,而供水行业由于受水温、ph值、处理时间等生产条件的限制,可变因素只有投氯点设计和投氯量。而且投氯量也不能无限制增加,因此只有适当提高投氯量,合理设计选择最佳投氯点,相对增加有效氯消毒时间,增加ck·t值,以达到完全消毒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在生产实践中该菌的去除,我们对水温1℃左右及水温10℃以上的原水进行了生产性实验。结果表明:水处理时间大体在95分钟左右。在这段消毒时间内该菌对自由氯消毒有一定敏感性,尤其是榜前余氯值的控制对该菌全过程的去除起着损很大作用。在相同水温情况下,随着滤前余氯值升高,滤前菌值明显降低,去除率升高,且滤后水及清水库菌值降低。笔者认为,首先加氯点应选择在配水井(或进水泵房),目的在于增加有效消毒时间,其次滤前余氯值保持在1.0mg/l以上,是确保去除该菌的另一重要因素。这主要由于在实验中我们体会到,原消毒系统总投氯量3-4mg/l,采用三点投氯(原水配水井、滤前、滤后),滤前余氯控制在0.5-0.7mg/l范围,而后为维持余氟水平在滤前、滤后补氯。这样有效氯浓度低,有效消毒时间短,在水温10℃以下时,氯的扩散度小、不均匀、饱和度高,灭菌效果不明显,滤前去除率在56.82—87.80%左右,出厂水也无法保证检出率为0。对此,我们在考虑到实际生产成本及设备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后,在保证总投氯量不变前提下,将原水厂生产工艺上的三点加氯改为两点加氯(取消滤前加氯点), 重点加大原水配水井的投氯量(投氯量以滤前余氯值在1.0-1.6mg/l范围为控制依据),加大滤前水余氯浓度,延高浓度氯的接触时间,灭菌效果显著,滤前去除率达90.48-97.44%,而后经过过滤及滤后适当补氯等水处理手段,确保出厂水检出率为0。当然滤前大量加氯会产生一些氯消毒副产品,但在我们供水系统中微生物的风险可能更为突出,因此决不能出现削弱消毒的倾向。实际上 ,在这种运行状态下,水温低、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较少时出厂卤代烃等有机指标变化不大。高峰供水时期水温较高(10℃以上),氯扩散度高、均匀、饱和度低、杀菌作用好但易挥发,可在保证滤前该菌去除率达90%情况下,采用三点加氯方式,减少原水配水井的投氯量同时为保证滤床完好状态,在滤前扑氯,充分发挥氯有效性。在这一时期原水ph值升高、藻类繁殖、有机物含量升高,滤前余氯值适当降低可以在保证降低生物风险的前提下,避免了出厂水卤代烃含量升高或超标而造成的有机物致癌风险,同时也控制了整体药剂成本。   在滤前余氯值相似的,水温的提高也对杀菌起了一定效果,因此随着水温的提高也可适当降低余氯值。一般讲,浊度的降低对灭菌会起一定的作用,但本次实验表明浊度值在3ntu以下对该菌去除无明显影响,有随浊度降低而去除率增加的趋势。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水样在滤前菌数较少情况下滤后反而出现增多的现象,此点正好说明在过滤工艺中的不足。我们考虑有三种原因:第一、所取水样不同步。第二、滤床有一定滤菌吸附作用,滤前未被灭掉的残留细菌会被吸附在滤床表面,由于长期的运行必然造成滤床上的积留。若滤前没有足够的余氯保证过滤过程的消毒,那么积留的细菌是一种潜在的危害。每三、滤池的运行应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而保证良好的过滤和冲洗,否则会使滤床结成泥球、泥饼,严重时会造成板结现象。这样反冲洗时就会出现冲洗强度不均匀、滤床的松动现象,絮状物就可以穿透滤床而漏入已处理好的水中,而亚硫酸盐还原菌等厌氧菌可依靠絮状体形成厌氧膜而存在,因此存在其伴随絮状体透过滤床进入清水库的可能性。这需加大原水投药量,增加滤前余氯值,尽量将菌杀灭在滤前,减少滤床负荷,并且保证滤池经常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此外清水库的运行状态也较为关键。清水库具有贮存、调节、平衡水量的功能,但运行中一定使这不留死角,且合理使用水库容积利用率。当清水库内流速较低时,水体中残留的微小絮体会在清水库中沉积,当滤池穿透时亦有细小滤料带入清水库。这样久而久之以此为载体形成生物膜造成厌氧状态,也可使亚硫酸盐还原菌等厌氧菌在其中繁殖,给生产造成误导。因此清水库在运行中应避免此类现象存在,减少二次污染机会,杜绝检出率。   由于我们只对一种水质进行实验,以上结论是否对种水质情况都成立尚需进一步论证。   鸣谢:集团公司领导王宝林、韩砚萍、阴沛军以及有关人员徐洪庆、韩砚齐、孙丽晶等同志对此项工作给以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bergey‘s manual of s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8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