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前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df
《石钟山记》课前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
12.1石钟山记
重难点:
一、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
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
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谥文忠。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但仕
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常被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
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意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
作,为老百姓所敬仰。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健,
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
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
放一代词风。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
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三、常识积累
游记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它是摹
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
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
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
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四、文言知识
1
《石钟山记》课前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
《石钟山记》课前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页
【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词类活用】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坐船)
.
2.事不目见耳闻(名词作状语,用眼睛,亲眼;用耳朵,亲耳)
..
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
.
4.而此独以钟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
5.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
.
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7.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形容词作名词,响声,声音)
.
8.大石侧立千尺(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
【古今异义】
1.自以为得其实
..
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