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 点 方 案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1. 专业基本情况 2
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5
3.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6
4. 培养方案 7
4.1 本科阶段 7
5.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7
5.1 校内学习阶段 18
5.2 企业学习阶段 20
5.3 学生校外学习期间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25
6.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20
6.1 工程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 20
6.2 工程教育理论提升 21
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22
附件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23
附件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9
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 36
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39
1. 专业基本情况
发展历史: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开办的最早专业院系之一我校专业,是国内创办专业的之一,迄今已有0年的办学历史。1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年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年的发展与建设,目前已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形成了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
专业特色:
办学情况:
学校纳入“211”工程建设后,专业建设无论是基础设施、教学和科研平台、师资力量等都得到较大发展。
专业拥有实验室约00m2,拥有IBM小型机,IBM PC服务器,PDA,无线路由器,三层交换机,ARM嵌入式系统,嵌入式教学平台,硬件综合实验板,计算机组成原理综合实验仪,数字逻辑实验板,微机接口实验仪和PC机,能完整开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有实验内容。
本专业专职教师人,其中教授人(博士生导师人),副教授人,讲师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硕士学位的人。大多数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业教师情况如下表所示: 职称 专长 工程实践年限(年) 高 曙 教授/博导 分布式计算 10 杨克俭 教授/博导 图形图像处理 15 刘洪星 教授 智能技术 10 谭新明 教授 形式化方法 10 闵联营 教授 计算机应用 10 陈天煌 教授 软件方法 10 何克右 教授 嵌入式系统 5 蔡 菁 副教授 普适计算 5 顾治华 副教授 软件工程 10 林 泓 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 10 吴业福 副教授 电子商务 10 邱奇志 副教授 语义Web 5 李玉强 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 5 吕淑琴 副教授 计算机网络 3 吴利军 讲师 分布式计算 3 耿枫 讲师 协同处理 4 何业兰 讲师 多媒体技术 4 巩晶 讲师 图像识别 5 罗芳 讲师 计算机应用 5 戚欣 讲师 计算机应用 5 王红霞 讲师 图形图像处理 3 唐祖锴 讲师 软件工程 3 施继珉 讲师 计算机软件 12 杜海涛 讲师 知识工程 6 何凡 讲师 信息安全 5 孙玉芬 讲师 数据挖掘 5 汪祥莉 讲师 电子商务 4 杜薇 讲师 信息安全 3 郭羽成 讲师 图像处理 3 刘春 讲师 并行计算 3 (上表中部分信息在上网时省略)
近五年来,本系承担经费超过0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提升了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本专业现培养本科生约0人/年,硕士研究生约0人/年,博士生约人/年。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分别服务于军工科研院所、世界或国内知名企业,大部分成为了院所和企业的骨干力量,为我校专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通过多年的办学合作,本专业和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企业为本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提供了条件。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本专业具备培养卓越工程师良好的条件。
校内方面:
本专业多年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以工程实现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校内教学和实验设施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室拥有和必需的设备。教师队伍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和拥有高级职称,并长期在工程一线工作。
校外方面: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因此,本专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办学基础,具有近0个产学合作培养基地,囊括了、、和等多个环节。在此次选择本专业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单位时,我系教师联系并调研了多家代表性的企业,企业方表示愿意联合培养。企业名单见第四部分。
3.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