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说教材 第三章.ppt

发布:2018-08-16约5.45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走进化学世界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安排如下教学流程: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状态和颜色的变化 B、放热、发光 C、有气体放出 D、有新物质生成 2、厨房里发生的下例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变质 B、锅炉爆炸 C、水的沸腾 D、酒精挥发 3、下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铜抽成铜丝 B、蜡烛燃烧 C、干电池释放电能 D、碳酸1、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铜丝作导线 B、煤可作燃料 C、用木材制成木船D、铝可制成铝箔 2、通常状况下,1)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 2)在101千帕,4℃时水的密度最大,约为1g/cm3 .3)地此压强下,将水加热到100℃使其变成水蒸气。4)在通电的条件下,水能分解出氢气和氧气。5)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物理性质有 2)水的化学性质有 3)上述叙述中的物理变化是 * 沪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 上册 第三章 构成物质的奥秘 临汾市蒲县鸿桥中学 孙志峰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模式分析 板书设计 课堂评价 资源开发 说 课 说课流程 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物质构成奥秘的 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什么特征 怎样正确地表示物质的组成 课程内容 构成物质的奥秘 教材分析 1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本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形开始进入微观世界,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并学会分析。本章是初三化学的基础,本章是否成功决定着学生学习难易 教材分析 1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发民的趋势。对物质的组成的颓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都获得迅速发民的一门学科。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各种变化等问题。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建立分子离子等概念,有利于理解溶解过程,酸、碱、盐的组成及性质等;建立元素的概念,有利于形成物质分类的概念,理解如何给物质分类;通过学习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用化学符号简洁地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对今后学习化学是极其重要的。 教材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并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隙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它们之间也能相互 2、能用微粒观点解释常见的现象理解相对原子质量 3、知道元素的定义及其简单的分类,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4、了解元素摄入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 种类不变的观念 5.知道化学式能反映物质的组成,了解分子式与化学式的区别,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学过的常见化合物的 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对间单常见的无机化合物进行命名能根据化学式简单的计算 课程标准 过程与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列举一些具体的化学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微粒的性质,通过展示具体事物的图片 ,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构成物质的微观结构。定性认识:认识微粒处于不断运动中、微粒间有间隙,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释物质的物理性质;建立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原子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转化关系;理解元素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元素符号及其含义,能熟练区分单质及化合物,借助元素的化合价学习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定量研究: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是定量学习化学的开始。学习相对分子质量、认识化合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学会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尝试分析某元素在物质总质量中所占的质量分数等内容,都是定量研究物质组成的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初步具备了收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