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0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开课时间:4月23日
地点:高三(8)班、上午第2节
课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2课时)
开课人:赖占福
【考情分析】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从考查角度上看,大多围绕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展开,通过两项生理过程的发生部位、产物、影响因素、相互联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因此,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的题目设计多趋向于与其他知识的综合。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考查内容的考试题既有选择题,又有简答题,其中包括图表题、分析说明题和实验设计题等;而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时,则以简答题为主,这部分试题难度较大,特别是实验类题目。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较多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尤其是要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经典实验的复习,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学情分析】
从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来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重要考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实验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都是高考时实验考查的重头戏,也是学生失分的地方。在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变量、以及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同时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解答实验题的方法。
二、加强图表的解读和分析
图表特别是曲线图,属于生物模型的一种,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可以预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有关此类题型会越来越多,而且往往学生不分析不到位。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相应教材知识掌握不到位;
2.没有掌握图表题分析的一般方法。特别是后一点需要老师在复习时,慢慢渗透、逐渐加强
三、注意与现在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运用
四、要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以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为基础,理顺其内部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及与外部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重在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并深刻理解其本质,同时注意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
【知识交汇】
考点一:ATP产生速率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①A点表示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可通过进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②AB段表示随O2供应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增多,ATP的产生速率随之增加。
③BC段表示O2供应量超过一定范围后,ATP的产生速率不再加快,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ADP、磷酸等。
考点二: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反应物葡萄糖丙酮酸和水H和O2生成物丙酮酸 HCO2 HH2O生成ATP
数量少量少量大量需氧与否否否是考点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比较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反应场所真核细胞:细胞质基质,主要在线粒体
原核细胞:细胞基质(含有氧呼吸酶系)细胞质基质反应条件需氧不需氧反应产物终产物(CO2、H2O)、能量中间产物(酒精、乳酸、甲烷等)、能量产能多少多,生成大量ATP少,生成少量ATP共同点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考点四:光合作用色素的吸收光谱
考点五:密闭容器中真实光合作用和净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关系图像
X代表呼吸作用速率 Y代表真实光合作用速率 Z代表净光合作用速率
总光合作用速率(真正光合作用速率)= 净光合作用速率(表观光合作用速率)+ 呼吸作用速率
考点六:外界条件变化引起C3、C5和[H]含量的变化
【典例导析】
【例1】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植株比乙值株固定CO2的能力强
B.0~20min 期间,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C.0~25min 期间乙植株释放O2速率的变化趋势是增强
D.30~45min 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相等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外界因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题意推测出暗含的实验的单一变量CO2。在密闭容器中,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容器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光合作用的原料也逐渐减少,暗反应减慢,光合作用的强度也逐渐减弱。当到达平衡后,说明此时此时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再变化。本题容易错选成C,原因是在读图的过程中,发现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在减少,认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且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