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MR诊断.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颈动脉斑块的MR诊断;主要内容;一、背景;Measuring Degree of Stenosis;在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10.5%,5年发生的可能为30%-37%。
狭窄程度分级方法参照北美颈动脉外科学会
(NASCET)标准:
轻度(0-29%)
中度(30-69%)
重度(70-99%)
管腔狭窄70%者,狭窄率不作为危险因素
Becquemin JP, et al. J Endovasc Ther 10:687–694, 2003;Why plaque imaging?;Stenosis is not everything;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多数近期发生缺血事件的患者有轻度(30%)或中度(30-69%)的颈动脉狭窄。
单纯测量狭窄率可能会影响斑块严重程度的评估;
颈动脉特殊的几何形状
动脉的正性重构
;颈动脉斑块;可分为5期:
内膜水肿
脂纹
粥样斑块
纤维斑块
复杂斑块;斑块的成分:
脂质核心、纤维帽、钙化、出血或血肿形成及各种炎症因子
;二、斑块的影像检查技术;超声;CT;脂质-黄色;纤维组织-绿色;钙化-白色;管腔及溃疡-红色;CTA;核素检查
18F-FDG PET可以被用来鉴别炎性斑块中炎性细胞的糖酵解活动的增加;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对脂质斑块和纤维钙化斑块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R;影像学检查的作用
(1)斑块的定量分析:大小、范围、部位、血管狭窄程度
(2)斑块内成份的定性分析: 判断斑块稳定性-诊断易损斑块,协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3)监测疗效及估计预后;检查设备
检查线圈;常用序列;TOF;TOF, T1, T2, CE-T1WI;DCE;四、颈动脉斑块MR表现;钙化;;钙化在所有序列呈低信号;脂质核;脂质核;纤维帽;;I 型(1w)斑块内出血:在TOF和T1WI上为高信号,PDW和T2WI上为低信号。;斑块内出血;1:强化明显,提示该处有活动性炎症,并且已经浸润至纤维帽(易损斑块);
2:低强化区域为脂质/坏死核心;
3:靠近外壁的新生血管;
(通过左侧病理结果证实);T2 SPACE and Ktrans;溃疡及钙化;;斑块随访出血扩大;斑块治疗后好转;他丁类药物治疗
18个月后随访研究;斑块成分MR分型表;五、颈动脉斑块分型(AHA);Type I–II:近乎正常的管壁增厚,无钙化。(*颈总动脉,JV颈静脉);Type III:表现内膜偏心性增厚,无钙化。(*颈总动脉,JV颈静脉);Type IV–V: 斑块内有脂质或坏死核心,周围包绕纤维组织。(*颈内动脉);Type VI:复杂斑块,内可见出血。(*颈动脉分叉);Type VII:钙化斑块(*颈总动脉,JV颈静脉);六、易损斑块;易损斑块的病理组织学类型:
①以大脂核、薄纤维帽以及巨噬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有破裂倾向的斑块;
②伴有亚阻塞血栓形成及早期机化的破裂斑块;
③富含平滑肌细胞、黏蛋白基质的侵蚀性斑块;
④伴有亚阻塞血栓形成的侵蚀性斑块;
⑤斑块内出血;
⑥突入血管腔的钙化结节;
⑦伴有严重钙化、陈旧血栓形成及导致血管腔偏心性狭窄的斑块。;易损斑块诊断标准;易损斑块的MRI表现
(1)薄的纤维帽或纤维帽破损
(2)大的脂质核(脂质核容积40%)
(3)斑块内出血
(4)活动性的炎症(增强扫描)
;脂质核;斑块内出血;溃疡及炎症;斑块壁的最大厚度;八、颈动脉自动分析工具;;;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TOF;九、病例分析;头MRA未见明显异常;头颈CTA:
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约70%,其内可见钙化(绿箭头);颈动脉斑块MR:
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形成,内可见较大脂质核(红箭头)及少量钙化灶(绿箭头),表面纤维帽欠完整(黄箭头),考虑为易损斑块。;十、小结及展望;展望:
快速成像重建算法和3D扫描序列
专用线圈研制
图像后处理技术
多模态??合影像
特异性分子探针
;谢谢聆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