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观察【摘要】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超声对于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7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超声表现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的IMT(mm) 以及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偏高;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的超声病理学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检查有助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而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率高的诊断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超声; 冠心病; 动脉粥样斑块
近年来,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颈动脉粥样斑块作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也逐渐引起临床研究的重视【sup】[1]【/sup】。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其共同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99%的冠心病患者同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sup】[2~4]【/sup】。笔者通过对本院78例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诊治的79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探讨超声对于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超声科诊治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78例作为观察对象(为冠心病组),其中男57例,女21例,年龄41~81岁,平均 (56.18±4.05)岁。同时设立对照,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同期诊治的7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排除有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同时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诊断结果。
1.3 超声检查方法 应用飞利浦HDI5000彩色多谱勒超声仪,选用阵探,频率范围5.0~12.0 MHz。所有患者均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颈尽量仰伸使颈部充分显露,头转向被检查的对侧或保持正中位。血管的扫查采用连续扫查的方式。依次显示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以及颈内外动脉短轴。再依据颈外动脉在内侧,呈高阻频谱的规律确认颈外动脉,将探头旋转90°,即可显示颈外动脉长轴。由于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好发部位,因此是检查的重点。有阳性发现时,要结合该段横切面和纵切面反复扫查以确定。
1.4 研究方法 对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查看各种指标,对比分析两组超声表现分型情况、IMT和斑块积分情况以及超声病理学分型情况,探讨超声对于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sup】2【/sup】检验,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表现分型情况 结果详见表1。冠心病组各种超声分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IMT和斑块积分情况 结果详见表2。冠心病组的IMT(mm) 以及斑块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偏高。
2.3 超声病理学分型情况 结果详见表3。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的超声病理学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超声表现分型情况比较(n)
表2 IMT和斑块积分情况比较(x±s)
表3 超声病理学分型情况比较
2.4 超声诊断图 图1~3为超声诊断图,是颈动脉斑块的典型情况,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3 讨论
临床诊治中,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但是其创伤性较大、价格相对其他检测手段较贵,故不能实现广泛应用【sup】[5]【/sup】。因此,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易操作的检测手段而被广泛采用。Holaj【sup】[6]【/sup】的研究提出,颈动脉斑块的出现和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冠脉病变数目之间有确切的关系。因而认为颈动脉斑块的出现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因素。近年来,众多研究证实,冠状动脉与颈动脉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上密切相关,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测量也可成为检测冠脉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可靠的替代方法,并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素【sup】[7,8]【/sup】。
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治疗中,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进行检查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