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要点201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出自《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三种。规定性定义:指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别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描述性定义:是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纲领性定义:是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3、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明确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就存在的。他认为生存竞争是教育的基础,生物冲动是教育和主流,教育起源于动物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技能”、“知识”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他们共同提出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4、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符号系统,人能够将经验类化,使人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5、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是活动的对象这一维度,纵观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我们发现,不仅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而且活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一种“人――人”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活动目的的特殊性看。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
再从活动方式维度来看,教育活动以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呈现,是在尊重生命,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条件下使个体不断地被社会同化,是自我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方式。它不同于监狱等其他规训方式。
总之,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6、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教育影响)。
7、教育可以看成是类主体意识萌芽的重要标志。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进步”与“发展”的教育,因为这对个体和人类的发展才具有积极意义。实践上认同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某种教育事实的肯定,还代表了一种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在教育上的追求。
8、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9、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其特点如下: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其次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组织性和系统性和规范性。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首先表现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实施的。其次表现在学校教育具有专门的场所和设备。再次表现在学校教育中的对象即受教育者是以学习为专门任务的学生。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学校教育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相对稳定的教育场所、相对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等。另外,学校教育中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即形成一种稳定的校园文化,这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有效的。
10、教育的历史形态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当代又出现了非制度化思潮。
①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场所和设施。
②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
③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按年龄或知识、能力分级的教育制度。
④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针对制度化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想。如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时并存。
①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