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40例临床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弥漫性轴索损伤40例临床分析
史立信 张文超 王传海 张林燕 孙夏青
【摘 要】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良好14例,中残7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7例,死亡9例,其中主要致死原因为脑疝,脑干功能衰竭。 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致残率,致死率高,预后较差,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给予多途径的综合治疗,辅助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率。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属于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较高,其致残率高,致死率高,预后差,约占重型颅脑损伤28%~42%,在死亡患者中占29%~43%。其基本病变包括神经轴索的弥漫性损伤,胼胝体及上脑干背侧局灶性损伤,即DAI三联征[1]。其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能极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到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DAI患者,现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4-70岁,平均42.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0例,高空坠落:6例,殴打伤:4例,均有加速旋转暴力机制。
2.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伤后均出现意识障碍,且持续时间均大于6小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19例,9-12分15例,13-15分6例。瞳孔改变:其中26例出现瞳孔改变,两侧瞳孔散大15例,一侧瞳孔散大6例,两侧瞳孔针尖样缩小5例。
3.辅助检查 本组患者均于伤后2小时内行头颅CT检查,其中35例均示出血灶,25例表现为颅内大脑半球,脑干,小脑,胼胝体等处多发点片状高密度灶,合并脑室出血6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中线结构移位2例。25例于伤后24-72小时内行头颅MRI检查,表现为脑干,小脑,基底节,胼胝体及深部白质等异常信号。(如图1)
图1. 伤后1 h CT(2014. 09.07) :双侧大脑半球脑实质内见散在、多发的小片状及条索状高密度灶,边缘尚清晰,中线结构居中无移位。
4.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包括(1)吸氧,吸痰,止血,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积极防治并发症,昏迷程度较重,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气管切开,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生命体征稳定,并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2)药物治疗 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减轻脑肿胀,减轻钙超载,止血,神经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改善脑代谢等药物进行治疗。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对于已经出现应激性溃疡者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凝血酶等进行止血。同时及早给予肠内营养。(3)脑保护治疗 应激期患者基础代谢率较高,采用冬眠,镇静,应用冰帽或冰毯等多种方法,进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降低基础代谢率,减低能耗。极大程度地保护脑细胞功能。(4)在发病早期应用纳洛酮和神经节苷脂GMI,有利于脑干功能恢复,并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这已基本形成共识。应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和营养因子可明显促进轴索再生、神经细胞修复以及神经通路重建,其中神经节苷脂GMI是治疗DAI的首选药物。纳洛酮能增加脑血流灌注,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促进脑代谢,保护脑细胞,改善脑干的缺血缺氧状态[2]。(5)对神经系统功能进行动态观察,如病情持续加重包括意识障碍程度加深或出现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等中线结构移位的症状和体征时及时复查头颅CT。(6)注意加强护理,包括勤予翻身拍背,采用医用气垫床,气压治疗等多种措施,积极避免褥疮、坠积性肺炎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出现。(7)对于DAI应用非手术治疗颅高压不能缓解,且有恶化倾向者应考虑及时行双侧去骨瓣减压,以有效解除局部组织压迫,积极改善患者预后。本组病例中2例脑肿胀明显,颅内压升高剧烈者给予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治疗效果较好。
结 果
本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采用GOS评分进行疗效评定:恢复良好:能正常工作、学习;中残:生活能自理;重残: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 (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死亡。良好14例(35%),中残7例(17.5%),植物生存3例(7.5%),重残7例(17.5%),死亡9例(22.5%),其中主要致死原因为脑疝、脑干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讨 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头颅受到外力以后,产生旋转加速度或角加速度,产生剪切力,造成的广泛白质损伤。这种作用易发生于神经轴索聚集区,如胼胝体,大脑白质,基底节区,小脑和脑干上端背外侧等部位。且DAI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