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3节春秋战国的文化.ppt

发布:2017-04-23约2.19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文化;一 春秋的文化和科技;春秋的文化和科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 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 “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元《加封孔子制》;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士阶层的解放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各国国君争相礼贤下士,稷下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 养士之风盛行。; 十家分为190家 战国思想学派中一家之中不断分化为更小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十家???为190家。 十 家 九 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庄子及其思想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始的,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关尹又叫环渊,“ 学黄老道德之术”,成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关尹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和儒家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国时期,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孟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孟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他的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著作保存在《荀子》中。 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荀子“重法”,他的思想在实质上和法家思想有不少一致的地方,; 法家和韩非 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都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者。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是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是主张君主专制的,商鞅注重“法”,申不害注重“术”,慎到注重“势”。;《左传》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亦称《春秋左传》。旧传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所撰。 近人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料编成的。《左传》的纪事编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与春秋相同;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直到悼公十四年。;《离骚》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 问》 《天问》是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后,忧郁彷徨,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