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docx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待定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为基础,主要教授学生关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课程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测量技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使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属性和关系,掌握基本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具体包括:
-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准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例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边长×4。
-掌握面积的概念,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例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边长×边长。
-学会使用尺规作图,提高图形绘制的准确性。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具体包括: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及各自的计算方法。
例如:学生可能会混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认为周长就是图形的大小,或者将面积与周长直接相加。
-学生在应用公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例如:对于不规则图形,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分解或组合以计算其周长和面积,或者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式。
-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读数不准确或计算错误。
例如:在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时,学生可能会因为刻度读数不准确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以便于跟随课程进度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图形示例图片以及周长和面积计算的视频教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直尺、三角板、计算器等,用于学生实际操作和测量。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以便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图形测量和计算任务。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图形周长和面积的预习资料,包括PPT和视频教程,明确预习目标为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预习反馈功能或学生的微信回复,监控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阅读资料,理解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和计算。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供教师评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反馈。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图形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计算过程。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让学生测量指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计算其周长和面积,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跟随教师的思路理解计算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记录结果并分享。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主动提问,并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例,明确重难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际操作,巩固知识点。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数学网站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额外的学习和探索。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错误,总结学习经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