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_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
一、历史课程标准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讲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即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任务,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在课标中十分重要,是学生了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重要课目。本课内容的三个子目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必修1第三单元已经介绍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的差异性。本课内容与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也联系紧密,本课内容的学习对21课有重要影响。两课体现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三、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高二两个文科班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可以适应本课内容的学习。但是学生们基础不扎实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历史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通过对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民族政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这种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职权,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的?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优越政治制度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下面来了解这种制度的情况
环节6: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Ppt展示1. 从以上三大制度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特色?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1)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性质决定)
(2)民主集中制(人大)
(3)政治协商(政党)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
认识:我国的政治制度,都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确立的,都体现着我国的国家性质,具有中国特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让学生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色彩。
2.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的宏大视野下看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
从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到近代追求民主再到现代中国实现民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3.综合雅典民主政治、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相关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认识?
认识:民主制度是多样性、渐进性、长期性的发展过程;民主制度的建立要根据本国历史和适合国情;民主制度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寻求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清晰,对教材、学情分析符合实际。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密,教学内容层层展开,达到了预期目的。
2.教学过程中能围绕重难点知识讲解,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图示法和比较法,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问题的设置上由浅入深,注意了相关知识的联系和拓展,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气氛良好。
3.教学中时间安排比较紧,有些知识点教师引导不够,造成问题回答不完整。(比如拓展延伸的第三题)操作课件与写板书之间时间上还需要协调。
4.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应对高考的能力要求,还需要在设计和教学中实践加以尝试不断完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