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概要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回顾: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 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时 期 1949—195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时期 1966—1976:文革时期 1976—1978:两年徘徊期 1978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材料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充分体现了民主联合政府的性质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民革)、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高岗 副主席占3人,占50%;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党外人士占了27位,占到48%;在政务院各部门中,各界民主人士所占比例最低为43%,最高达60%。 在662人的宏大阵容中,“包括了各民主党派,军队和各人民团体,各区域、各民族的代表。从阶级的成分来说,它有工人,农民,民族资本家,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来说,它有戊戌政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1924年大革命以来的参加人物和领导人物;从代表的年龄来说,它有92 岁的老翁,也有21岁的青年;从信仰来说,它有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科学家、文艺家、政治家,也有笃信宗教的基督信徒、佛教信徒、回教信徒;从居住的地域来说,有远在天涯、冒险归来的海外侨领,也有僻处内地的苗、彝、黎、藏同胞……他们都抱着扬弃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同一心情……空前未有地团结起来,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①通过:《共同纲领》;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等)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内容:选举产生政府主席和副主席;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③意义: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民主的践行,宝贵的传统 曾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后来总结说:“召开政协和拟定建国纲领的过程,突出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党派协商精神。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大智大勇、胸怀大度,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立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亦能本着共同负责的精神,竭智尽虑,为国献策,大胆发表意见,敢于进行争论。这种精神,为我国政治生活留下了一种宝贵的传统。” 政协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 西方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操纵议会或总统选举,实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2010江苏历史卷,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及发展趋势 1、古代封建社会:君主专制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虽然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但是享有民主的仍是少数人) 3、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4、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历史原因: 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相互同化,相互影响; 2.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结成了深厚友谊; 现实原因: 1.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 2.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3.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规定; 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00多个民族乡。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