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大全2024.docx
最新版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大全2024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表现为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3.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4.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6.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7.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8.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阶段性(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互补性(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10.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条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
1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等,强调教育要以个人的发展为核心)、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等,强调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1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物质基础)、美育(动力)、劳动技术教育。
15.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以英国为代表)、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分支型学制(以苏联为代表)。
16.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壬寅学制(首次颁布,但未实施)、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又称“六三三学制”)。
17.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等)、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
18.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对待事业要忠诚、对待学生要关爱等)、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等)、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心理素养。
19.师生关系的内容: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20.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1.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23.教学的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25.教学过程的结构: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6.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
27.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2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