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甘肃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特点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即城镇空间分布体系,指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由于存在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镇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揭示的是区域内各城镇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状况。通过研究发现甘肃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① 空间布局特点 主要有两种分布类型: 一是沿河流呈孤立状分布。 二是沿交通线呈串珠状分布。 这种布局特征决定了一些城镇的间距较大,导致这些城市间的空间作用力消逝得微乎其微。加上结构相似,城镇间的经济协作不密切,城镇体系只靠纵向行政关系来维持,横向联系松散,不利于城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② 城镇密度空间差异大 甘肃省城镇密度的空间 分布如图14. 2.2 4. 发展对策 {1}坚持分类指导 , 重点发展中小城市 对于特大城市兰州市 , 应重点促使其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保持和提高在西北乃至全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是当务之急。对于天水、 白银应该积极促使其向大城市过渡 , 填补结构断层、 完善规模等级。主导战略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由于生态环境脆弱、 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 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 , 以及人口稀疏、 分布分散等社会条件制约 , 使甘肃省不具备发展特大型、 大型城市的条件 , 因此 , 必须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 把其作为今后城市化的主攻方向。 4. 发展对策 {2}坚持分散化的道路 , 完善城镇空间结构 主要还是受自然环境恶劣、 水资源匮乏的瓶颈作用以及人口密度小的影响 , 甘肃省城镇体系发展应坚持多城镇、 分散化的道路。空间布局除了要注重特色、突出优势外 , 同时还要考虑各城镇间的空间联系与空间作用 , 按照 “点线面” 布局原则 , 以兰州、 天水、 酒泉 ( 或者嘉峪关 ) 为中心分散成 3 个城镇密集圈 , 以陇海、兰新线和包兰、 兰青线为依托 , 大力改善区域交通条件 ,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 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发展对策 {3}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 促进农村小城镇发育 小城镇是城乡间联系的纽带 , 针对甘肃省城镇密度小的特点 , 小城镇能够延伸城市辐射范围 , 弥补城市数量不足的缺陷 , 是城镇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非农产业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甘肃省今后应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 积极培育、 壮大农村集贸市场 , 为活跃城乡经济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小城镇发展的坚实经济基础 , 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 甘肃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 自然地理学 刘慧 甘肃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 引言及背景介绍 甘肃城镇体系的现状分析 甘肃省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 发展对策 1. 引言及背景介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形理论广泛地应用于人文地理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城镇体系是目前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将分形理论应用于城镇体系的研究,代表了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应用的一个方面。 如果说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集合,是工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综合标志,那么城镇体系就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的骨架,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极核。 制订合理的城镇体系发展对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以甘肃省城镇体系为例,运用分形理论对城镇体系的结构作一些初步地研究 。 2. 甘肃省城镇体系的现状分析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甘肃省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是在1941年设立的兰州市,也是该省在建国前唯一的一座城市。建国后,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建国初期的重点工程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经济建设,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到1998年,全省共有城市14个,其中5个地级市(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9个县级市(玉门、平凉、临夏、武威、张掖、酒泉、西峰、敦煌、合作),8个县辖区,193个建制镇,它们共同构建了甘肃省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结构研究一般包括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 (1)甘肃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特点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指一定区域内城镇规模的层次分布,揭示一个区域内城镇规模的分布规律(集中或分散)。反映城镇体系从大到小的序列与规模的关系。 ① 首位分布明显 通过对甘肃省现有14个城市的非农业人口研究(见表14.2.1 ),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只有一个,即兰州市,人口在20-50万的中等城市有两个,天水和白银,其他都是20万以下的小城市和建制镇。 表14.2.1 甘肃省各城市非农业人口数 (万人) 甘肃省城市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还处于城镇体系演进过程中的初级阶段。而且兰州市在整个城镇体系中比重过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