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复合地基检测中现场载荷试验对比的研究.doc

发布:2018-10-13约2.7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复合地基检测中现场载荷试验对比的研究   【摘要】用振冲法加固松软地基后,要进行加固效果的检测,现场静力荷载试验是检测加固效果的基本手段。大型载荷试验比较复杂,特别笨重,不经济,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因而未能推广。故作者致力于寻找载荷压板面积为0.25?O与0.5?O的小型载荷试验(以下简称小型载荷试验)与大型载荷试验两者的关系,试图用小型载荷试验取代大型载荷试验。   【关键词】地基检测;现场载荷;试验对比      1.现场载荷试验简况   小型载荷试验分别在桩间土和碎石桩上进行。试验设备为常规油压载荷试验设备。大型载荷试验设备系专门设计与加工;如承压板面积为5.76?O的一种,是采用4cm厚钢板制成,板上架有30号工字钢两层(垂直交叉组成一体)。   试验加荷方法:一种是以重物作反力,同时用两台QY-200 x l0kn油压千斤顶加荷,另一种即是用重物逐级加荷,最终荷载量大于设计荷载的2倍。重物施加和放置,采用QY-10x10kn吊车和坦克吊车进行;每级荷载分别为0.25 x l0ZkPa和0.5 x l0zkPao用百分表观测下沉量。稳定标谁及破坏标谁按TJ21-77规范的规定。   对压板面积为11.23?O的特大型载荷试验,在压板下埋设了土压力计,试验时可以分别测定碎石桩和桩间土上的应力。根据其面积置换率及桩间土应力比,也可计算出大型载荷试验结果。   2.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根据所得的小型与大型载荷试验记录资料,绘制具有代表性P-S曲线图。在沉降相等的条件下,查P-S曲线上所对应的应力,分别求出桩间土顶面应力和碎石桩顶面应力,利用下式(1)计算出复合地基应力,从而绘制出复合地基的P-S计算曲线,它与实测大型载荷试验曲线(N)相比,两者形态非常一致。明显看出:计算与实测曲线中,在相同荷载下的沉降量前者较后者为小,表明与压板尺寸有关。   3.计算复合地墓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3.1采用的公式   根据小型载荷试验在桩间土、碎石桩上所获得的两种资料,按下列公式确定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变形模量。   3.1.1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R’sp=(Pp?Ap+Ps?As)/A (1)或R’sp=[1+m(n-1)]Ps (2)   式中R’sp―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x 102kPa)   Pp―碎石桩顶面平均应力(x 102kPa)   Ps―桩间土顶面平均应力(x 102kPa)   Aq―碎石桩面积(?O);   As―桩间土面积(?O);   A―复合地基载荷承压板面积(?O);   m―面积置换率(M=Ap/A);   n―桩土应力比(n=pp/ps)。   3.1.2复合地基变形模量采用下式计算:   E’osp=Eopm+(1-m)Eos (3)   式中Eop-碎石桩变形模量(x102kPa);   Eop―桩间土变形模量(x102kPa);   3.2计算结果对比   根据碎石桩与桩间土上小型载荷资料,按上述公式计算。   3.2.1计算值与实测值两者十分接近。承载力误差为-0.09-0.15,平均0.08,变形模量误差为-0.14-0.13,平均0.01。   3.2.2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关系,经数理统计分析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式为:   Rsp=0.25+0.889R’sp(4)   N+11r+0.971s+0.288   检验,用回归预报值与实测值相比之误差,结果为-0.13~0.16,平均0.11。   检验,用回归预报值和实测值相比之误差,结果是-0.14~0.13,平均0.13。   应指明,上述精度分析,误差统计及回归方程式之建立,是取复合地基容许承载力为p0.015和相应的变形模量为E0.015时求得。   实测大型载荷平行试验(1组与2组及3组试验资料)误差为0.07 ~0.13,平均0 .l0。   通过误差对比得知:计算值误差比回妇预报值误差稍小,但二者误差都非常接近实测值误差,由此充分表明其精度满足生产要求。   综上所述,这就验证了根据碎石桩、桩间上的单一小型载荷试验成果,求解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是可靠的。   当然,计算值与实测值尚有一定误差,分析有以下原因:   (1)土质不均匀造成。通过对实验完后承压板下持力层的开挖得知,?原来就不均匀(如7组与8组,天然碎石含量较多)的地基土经振冲加固后,桩间土中又挤入多量人工碎石,而碎石桩质量又较密实,故在这种地基上进行的小型载荷试验,桩间土以及进而推算的复合地基其结果就偏大,反之偏小。   (2)压板尺寸引起的误差,大型载荷试验因压板尺寸大,比小型载荷试验克服土质非均匀性要好。   (3)碎石桩和桩间土面积测量误差。   经分析认为土质不均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