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九单元第31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涵盖范围
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四、五、六章内容。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考情分析
(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节之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2)考查内容
①“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③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④生态缸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
(3)考查形式
选择题:②③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来源:学科网]
非选择题eq \b\lc\{\rc\ (\a\vs4\al\co1(曲线题考查①中“J”型和“S”型曲线,图解题考查②③,热点材料题考查④,实验题考查④))
3. 复习指导
(1)复习线索
①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
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复习方法
①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型和“S”型种群数量变化。
②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判一判]
1. 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 × )
2. 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
3. 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 )
4. 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 √ )
5. 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 )
6. 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 000+10)×100%=0.9%
( × )
提示 10/1 000×100%=1%。[来源:学。科。网]
[解惑] (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4)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eq \b\lc\{\rc\ (\a\vs4\al\co1(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②数学公式:Nt=N0λt,③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
(2)“S”型曲线eq \b\lc\{\rc\ (\a\vs4\al\co1(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③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 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 群最大数量))
思考 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提示 若不适应环境,则可能会灭亡;若适应新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类似于“J”型增长,但最终呈“S”型增长。
2.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判一判)
(1)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 ( √ )
(2)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 )
(3)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 )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分析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 比较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来源:学*科*网Z*X*X*K]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易错警示 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计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2)样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