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1.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④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与人口
(1)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数量、质量、结构。
(2)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人口功能):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结构合
理化。
5.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
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的取舍;
⑤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6.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7.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2)人的依据。
8.简述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个人本位论:关键词——个性、自然发展,本性;
社会本位论:关键词——社会发展,社会变革、更新。
9.简述学制确立的依据
(1)学制的确立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
(2)学制的确立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制约;
(3)学制的确立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4)人口状况制约学制的确立;
(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学制的确立;
(6)学制的确立受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影响。
10.简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2
第二节 小学教育概述
1.小学教育的现状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2.小学教育的特点
(1)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2)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3)小学教育的全民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小学教育的启蒙性。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1.简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
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2)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
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
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学生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
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
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3)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
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
和小组内讨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
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
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