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师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论教师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研究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 科学 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逐步形成的、并逐步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学理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是教学方法过程的基础。教师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及各因素的模式特点不仅仅对教师自身教学活动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所教授学生的身心 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同其他事物一样,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构成教学风格的诸因素既相互区别,亦相互联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整体系统。根据 现代 教育 学有关理论,将构成教学风格的诸多因素进行系统综合,可以把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分为文化因素、心理因素、主观能动因素和外部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作为教学风格构成的基础因素,是形成教学风格的根基;主观能动因素和外界因素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促进或抑制作用。现代归因理论认为,文化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经由努力可凭主观意志控制,为可控因素;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不为主观意志所控制,为不可控因素。
1.文化知识基础和心理墓础是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墓础因素
1.1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知识结构状况、教育教学能力,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文化基础
教师的职业是一项以脑力为主的劳动,教师在任教前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教师欲完美的胜任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修养,并且需要良好的专业修养。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知识结构状况、教育教学能力,构成了其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的文化基础。其中,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如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等,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精神动力,;教师的知识结构状况,如专业及非专业知识的储备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复杂独特的联系等,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知识基础;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和特点,如组织管理能力、认知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就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能力。
1.2一般认知特征、意向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
每位教师的先天察赋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各种生活的经历与阅历不同,因而,他们的认知品性、意向品性和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其中,教师的认知品性如感知觉的能力和特点,思维的形式,逻辑抽象思维或是具体形象思维、求同思维或是求异思维,思维的灵活性反应速度,观察的敏锐程度,记忆的特点,注意力分配能力,语言表达方式与能力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关系;意向性品性,如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情感的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情感因素;个性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亦会使其教学风格各不相同。
1.3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制约着教师教学风格及其所能达到的境界
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共同构成了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也就成为了教师教学风格的根基。如果根基不稳,就很难胜任教学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把教师的教学风格比作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如:“英国风格”、“俄罗斯风格”、‘旧本风格’,等,那么,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之所以各具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各自“根基”的建筑构样不同。不同的教学根基,势必对以后的教学建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另外,决定一幢建筑所能达到的高度,亦取决于根基的深度与稳固程度。同样,教师教学根基的深度与稳固程度也制约着其教学 艺术 ,乃至教学风格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可见,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作为教师教学风格的根基,其稳定程度和建构方式对以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2教学 艺术 的主观追求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主观能动因素
2.1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必要前提
教学经验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泛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如:一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探索而形成的诸如如何维持课堂的教学秩序,如何对不同个体因材施教,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是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风格如何对待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的认识和教学行为方式。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年限。一般说来,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教学经验也就相对丰富。实践说明,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少则五、六年,多达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但这并不是说,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