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Bojumfi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含答案.doc

发布:2017-01-20约7.54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各国人口变动的原因: 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①分布:现存于少数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 ②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导致低自然增长率 ③原因:受灾害、战争、疾病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过渡”模式: ①分布: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②特点:高增长阶段和增长下降阶段 ③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三低”模式:①分布:多数发达国家 ②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③原因:主要是推迟结婚、减少生育。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1)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国防兵力不足; 3)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4)生活保障,医疗保健,孤独等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 4、大部分发达国家(欧、美)为“三低)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过渡”模式,中国为“三低”模式,世界为由“过渡”模式转向“三低”模式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指_人类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2、某一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例如: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 2)、政治因素:①战争:破坏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迁移。例如: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 ②政治迫害;例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 ③国家政策;例如: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复原军人建设农垦兵团。 3)、社会文化因素:例如:印巴分治,1 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4)、生态环境因素:资源分布和开发产生人口迁移;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口迁移。例如: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因连年的水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引发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美国。 5)、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 、教育、年龄、性别(男性比女性更易迁移)。 4、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1)20世纪50~8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西藏等地,支援内地和边疆建设。(政策因素) 2)改革开放后: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内地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经济因素) 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对迁出地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1页 共7页 有利:(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不利:造成人才流失。 2)、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1)合理的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 (2)为迁入地提供了劳动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不利: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出现城市交通问题、住宅问题、社会问题。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1、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3、两者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 二、影响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 科技——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 地域开放程度——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 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成负相关。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 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别大。 商业区:位于城区或交通干线旁,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 住宅区: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因经济原因分为高级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地带。 功能区 分布 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 城市的__中心______部位 经济__发达_______;建筑物____稠密 交通__便利_____;人口数量__多,流动量大_;地价高_ 商业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